作為介紹考古學科的入門手冊,《考古學研究入門》主要是對這門學科的概念、發(fā)展簡史、研究目的和范圍,研究的基本方法,探索的領域,這門學科面臨的問題以及與公眾的關系做一個約略的介紹。 附錄關鍵術語(漢英對照)和推薦閱讀文獻,可以讓大家了解國內外學界對這些術語的準確表達,并且讓對某些內容感興趣的讀者了解進一步擴大閱讀的路徑。
本書為編輯約稿而來,是一本系統(tǒng)回答“考古何為”的帶普及性質的圖書。該書以介紹考古學的學科分類、研究對象和手段為開端,敘述了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基本原則,重點講解了考古闡釋與歷史重建的方式方法,以及回答了如何學考古、用考古的問題。本書專為初學者所作,對“考古為何”和“考古何為”發(fā)時代之問都做了回應,對想了解什么是考古學,以及
本書是華東政法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王沛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甲、金、簡牘法制史料匯纂通考及數(shù)據(jù)庫建設”系列成果之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的黃海先生撰寫。本書對一件重要的西周訴訟類金文材料——曶鼎,進行了集釋、考證及研究。該書稿共包含八個章節(jié),分為兩部分。在上編“曶鼎銘文集釋”中,作者對銘文進行了逐句集釋,搜集
本書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沉船遺址形成的自然過程、文化過程以及遺產管理。第一部分又包含沿海及內陸地理和地貌形成、海洋環(huán)境中沉積和遺址形成、無粘性沉積物的海洋沖刺、腐蝕產物和遺址形成過程。第二部分包含考古學的人為影響、拖網(wǎng)對沉船影響的量化分析等。第三部分以英國遺產和沉船遺址形成過程、墨西哥灣深海區(qū)二戰(zhàn)沉船、U-166he羅
本書主要討論考古學和人類學的結合問題,研究主題十分明確,即在理清人類學和考古學的關系基礎上回答什么是考古人類學以及如何利用考古人類學。為了這一目的,本書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展開分析:一是對西方考古學和人類學結合的歷程做出回顧,對西方考古人類學的起源與發(fā)展做出述評,分析人類學和考古學的結合歷程;二是對考古人類學中國化的
本書為李水城先生論文自選集,共收錄25篇論文,可分為七個部分:一、學科史及理論方法的思考;二、西北地區(qū)考古;三、西南地區(qū)考古;四、專門考古;五、鹽業(yè)考古;六、早期東西文化交流;七、西伯利亞考古。書中內容涉及考古學的諸多領域,視野廣闊,既有對相關考古學發(fā)展史的梳理,也有對河西地區(qū)、天山北路、羅家壩遺址、三峽庫區(qū)等區(qū)域的遺
《都市文博區(qū)》是一本從多個維度介紹不同類型文化場館聚集區(qū)的城市研究書籍。本書將城市中那些由多個文化場館尤其是由多個博物館聚集而成的城市文化功能區(qū),稱之為“都市文博區(qū)”。本書力圖通過對全球城市及重要城市中都市文博區(qū)的特色分析,為國內大城市及文化富集地區(qū)的文博區(qū)建設拓展觀察視野,提供發(fā)展思路;同時,本書也針對中小城市如何打
本書以作者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開設的田野考古課程為基礎,系統(tǒng)講述了田野考古學的基礎理論、學術工具、研究方法等,旨在為學生提供對于田野考古學較為全面和系統(tǒng)的認識,為此后獨立進行田野考古工作打下基礎。是一部實用性頗強的考古學實踐教材。
本書是浙江省文物鑒定站建制30周年紀念文集,文集共收錄38篇,除緬懷我省文物鑒定事業(yè)奠基人沙孟海先生、方志名家余紹宋先生等數(shù)篇追憶文章外,主要分類收錄陶瓷器、玉石器、書畫(古文字、古籍)、金屬器(銅器、錢幣)、雜項(印章等)等器物,以及古生物化石、古代墓葬、近現(xiàn)代文物等方面的研究文章,也有幾篇工作感悟、調研成果等綜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