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津中心城區(qū)的南部,東、西向并列著五條半街道,分別為成都道、重慶道、常德道、大理道、睦南道、馬場道。天津人把它稱作“五大道”。其間匯聚著英、法、意、德、西班牙等國各式建筑,風格有文藝復興式、希臘式、哥特式、浪漫主義、折衷主義以及中西合璧式等,被稱為“萬國建筑博覽會”。五大道在20世紀20—30年代,許多政客買辦、達官
畫冊以全景式、全方位、多鏡頭語言和用藝術與記實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展現(xiàn)古道的今與昔,涵蓋唐蕃古道各節(jié)點眾多領域鮮為人知的內(nèi)容,展現(xiàn)渭洮河流域、黃河流域、長江流域、河湟地區(qū)及青藏高原青海湖、三江源自然保護區(qū)等區(qū)域特有的自然風光,全景展示唐蕃古道沿線民族文化和自然風光;本書牢牢把握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多民族相互融合發(fā)展的
該書系蒙古文獻叢書之一,已入選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項目。13世紀時有不少歐洲人從西方來到東方,西歐的普蘭·卡爾賓和維廉·魯布魯克分別于1246年,1253年來到蒙古高原地區(qū),記載了有關蒙古高原社會生活情況的游記。該書記述了他們在蒙古高原地區(qū)耳聞目睹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風俗習慣(飲食、運輸工具、畜牧類等)、作戰(zhàn)策略等情況。這些
本選題錨定遼寧新時代“六地”定位,以鴨綠江流域文化為依托,利用翔實的史料、準確的表述和優(yōu)美的圖片全面展示了鴨綠江流域得天獨厚的文旅資源,通過紅色資源、歷史文化、民俗風情、風景名勝等幾方面的介紹,如數(shù)家珍、分門別類地展現(xiàn)了鴨綠江流域作為中國古代北方多民族聚居區(qū)域的歷史源流,從古至今多民族團結共生,創(chuàng)造出燦爛的、極具特色的
本書屬于歷史文化和旅游類畫冊,受到美術愛好者、文學愛好者和旅游愛好者等群體的喜愛,是《速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11座》一書的姐妹篇,作者依然以鋼筆速寫和隨筆散文的方式來讀城寫城,只是這次的對象是歐洲的古城鎮(zhèn)。作者在20多年的時間里,多次赴歐訪學、交流、觀摩訪問以及自費游覽,不經(jīng)意間已經(jīng)走過100多座歐洲古城,在本書中將所
杭州市檔案館館藏原件嘉靖本《西湖游覽志》二十四卷、《西湖游覽志余》二十六卷,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初刻初印本,該書以介紹西湖為中心,由西湖為背景而進入杭州人文歷史、文學兩大領域,并兼具地方志書的形質(zhì),堪稱杭州西湖第一志。兩書版本自明嘉靖刊刻以來,翻刻多次,形成了多種刻本,杭州市檔案館藏品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本書把明清時期華北地區(qū)(主要是京津冀地區(qū))中的方志(省志、府志、州志、縣志)中關于大運河京津冀段的史料輯錄出來,并進行分類整理、標點校對,整理成史料專輯。明清時期我國南北的大運河,仍然繼承元朝的線路,由南而北,長三千余里。中間雖有一些線路的調(diào)整,但基本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并逐漸形成完備的漕運制度。根據(jù)大運河的南北流向,本
本書全面反映了浙江省安吉縣地名普查成果。在以前出版的志書的基礎上,充分運用地名普查成果,以“準確考據(jù)、尊重史實、廣征博引、兼收并蓄”為原則編纂而成,內(nèi)容豐富,資料詳實。全書采用地方是編纂體例,采用述、記、志、傳、圖、照、表、錄等體裁,以志為主。志體按編、章、節(jié)、目結構編寫。書中記錄的各類地名,不僅描述了其含義、演變、地
安康曾是華夏農(nóng)耕文明的發(fā)祥地之一,古往今來流傳著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歷史傳說、民間故事、趣聞軼事等。安康市地名普查辦借全國第二次地名普查之機,對縣區(qū)的地名故事進行了篩選,選取了114篇有代表性的、有一定文化內(nèi)涵的地名故事匯編成《安康市地名故事》。全書分別從地方建置、遺址遺跡、事件、史事傳說及山水文化等五個方面介紹各地名的
《徒步深圳——走讀深圳100條特色步道》系列叢書編撰與設計排版工作于2023年啟動,從歷史文化、博物研習、城市風采、風物景觀、郊野遠足五個視角,每冊選取30-40條步道,分三冊出版,共介紹100條特色步道。通過實地調(diào)研,介紹每條步道的行走信息與人文故事,從路線示意圖、行走指南、邊走邊看、博物賞識、周邊游玩、步道故事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