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對西方近代哲學創(chuàng)始人、理性主義哲學代表人物笛卡爾的哲學進行全面系統(tǒng)研究的一本學術(shù)力作。作者對笛卡爾從書的世界到讀世界之書的人生經(jīng)歷、對人類知識之樹的構(gòu)想和學術(shù)著述活動都做了詳盡的介紹,對笛卡爾的普遍懷疑和方法論體系、“我思故我在”和主體哲學的確立、天賦觀念論、和理性主義的基本原則、對上帝存在和外物存在的證明、心身
在這部曉暢又有深意的書里,約翰·加斯金引領(lǐng)讀者一道思考古典世界中的文化、自然、生命、死亡等問題,并為現(xiàn)代讀者擇取富有生趣之處。加斯金的故事始于荷馬時代的希臘,直至基督教禁止異教崇拜的公元391年,文中點綴風趣的插畫和圖表。書后附有地名辭典,羅列相關(guān)的知名景點、居民和思想,尤其適合作為希臘古典遺跡的旅游攻略
叔本華是德國哲學家,他創(chuàng)立了意志哲學,第一個公開反對理性主義哲學并開創(chuàng)了非理性主義哲學的先河。他認為生命意志是主宰世界運作的力量,世界的本源是意志,世界只是意志的表象。物理學家埃爾溫·薛定諤說過,叔本華是西方最偉大的學者!妒灞救A論生存與痛苦》選自叔本華的后期著作《附錄和補遺》和《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
“人的自然善好”概括了本書的主題。盧梭著作涉及題材極為廣泛,形式多樣,不同著作乍看之下相互矛盾。一直以來,盧梭著作的統(tǒng)一性問題是學界討論的重要主題之一。在這本著作中,作者梅爾澤立足于盧梭本人的論述,亦即“人就其自然而言是善好的,只是社會使他變壞”,致力于論證盧梭著作是統(tǒng)一的。首先,作者論述了蘊含在盧梭著作中的根本原則“
《法國哲學》輯刊的主辦單位為中國法國哲學專業(yè)委員會,馮俊教授任主編。第四輯主題為“生命、理論與實踐”,包含四個欄目十二篇論文。“古典與現(xiàn)代”欄目四篇:《一種新文字的可能性——從德里達《論文字學》談起》(尚杰),《論列維納斯對笛卡爾“我思”的新解——以〈總體與無限〉為中心》(李志龍),《布朗肖的薩德——一種新尼采主義背景
《真理與方法》是伽達默爾的代表作,出版于1960年。自它問世以來,不僅西方哲學和美學受到它的重大影響,而且這種影響迅速波及到西方的文藝批評理論、歷史學、法學和神學等人文社科領(lǐng)域,是當代一部重要的經(jīng)典哲學著作。
本書是我國著名哲學家嚴群先生文集之三,收錄了嚴群先生研究古希臘哲學相關(guān)論文30多篇,及關(guān)于傳統(tǒng)儒學研究論文8篇,主要研究了古希臘哲學、近代西方哲學、中國儒學,這些研究成果雖然發(fā)表時間比較早,因作者學貫中西,故而許多論點在今天看來仍然有重要意義。
1762年5月24日,《愛彌兒》一書在法國初版發(fā)行,但這部“嘔心瀝血的”作品卻給盧梭帶來了無盡苦難。同年6月9日巴黎高等法院正式簽發(fā)逮捕令緝拿盧梭,并當眾焚毀收繳的《愛彌兒》。此后,盧梭受到一系列迫害,被迫流亡長達八年之久。在對盧梭的諸多攻擊中,盧梭一向敬重的博蒙大主教以主教之尊發(fā)表了一篇針對盧梭《愛彌兒》中“一個薩瓦
《清華西方哲學研究(TsinghuaStudiesinWesternPhilosophy)》以輯刊的形式每年出版兩輯(每年6月底出版夏季號、12月底出版冬季號),每輯30-40萬字,接受海內(nèi)外學者在西方哲學各個學科領(lǐng)域內(nèi)的歷史性或系統(tǒng)性研究的或以中西哲學會通為主題的高質(zhì)量專題學術(shù)論文(10000-15000字,編輯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