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之學:唐明邦自選集》是著名中國哲學史家唐明邦先生一生的治學總結,選輯了唐先生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50余篇,分別從傳統(tǒng)思維、人文易學、象數(shù)易學、儒學、道學、佛學和古代科技等多方面闡述了先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以及在現(xiàn)時代如何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精華的思考。
《胡適精品典藏(04):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共分7章,分別對齊學、雜家、秦漢之間的思想狀態(tài)、道家、淮南王、統(tǒng)一帝國的宗教、儒家的有為主義,對中國中古思想史進行研究討論,在20世紀中國學術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胡適的中國先秦哲學思想史專著。全書共分12篇。以人物為主題,系統(tǒng)論述從老子到韓非哲學思想的歷史演變。作者以資產階級實用主義的觀點考察中國古代哲學,基本上擺脫了中國傳統(tǒng)的經學形式。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中國傳統(tǒng)哲學本體論形態(tài)研究》一書基于茍小泉博士在博士后期間所完成的研究課題,作為一種探索性的學術成果,現(xiàn)在經過作者的進一步修改后,由國家社科基金資助正式出版,這無疑令人欣慰。
《胡適作品系列:中國哲學史大綱》是胡適的成名作,也是民國學術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揭示了先秦時代哲學史的發(fā)展脈絡,對此一時段的哲學思想進行了深入解讀。
本書內容主要涉及中國軸心時代諸子學說以及中國佛教,主要探討了儒、墨、道、法、名、《易經》、佛學的核心概念、主題以及論辯方法,描述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以及一些觀念在后世經學者闡釋的流轉傳承。
本書講述了中國古代哲學史,介紹了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內容包括老子、孔子、墨子、楊朱、別墨、莊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古代哲學的終局、齊學、雜家等。
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現(xiàn)代性資源,主要體現(xiàn)在先秦時期形成的諸子百家思想和中國特色的佛教之中。本書從“安身立命”、“尋根究底”和“治國理政”三個方面論述了其特色,以見其在世界現(xiàn)代文明體系中的特殊意義。
本書內容包括:孔子的教育理念與當代的素質教育、馮從吾的學術思想及其學風、韓國當代哲學家金忠烈哲學思想述評、關于實學研究方法論的幾個問題、黃帝文化與黃老之學、七夕文化源流考論等。
《中國古代哲學史》以時間為敘述的主要線索,以人物為時間中的“節(jié)點”,同時注重學術思想之間的淵源流變,比較完善地展示了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發(fā)展及其邏輯展開的基本過程。全書分先秦、秦漢、魏晉、漢唐、唐至南宋、元明、明末至清后期等七編,其結構之宏大,在近年來所出現(xiàn)的中國哲學史類的教材中是少見的,而參與編撰的人員,其寫作隊伍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