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9年“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文學界、學術界對《昭明文選》進行了重新審視和研究,至今已有百年。本書即集結了目前《文選》學研究領域代表學者的相關論文75篇,既總結了過往成就,又為今后的《文選》學研究指出了新方向。 本書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為《文選》文本研究,共有論文20篇,主要就《文選》中收錄的具體作品進行分析研
本書是一部展示和記錄學術刊物《文學與文化》(南開大學文學院編輯、南開大學出版社主辦)十年來成績和足跡的出版物。該書著眼于學術價值和長期影響,精心選編《文學與文化》雜志2010年(是年正式改為定期刊出版)以來發(fā)表的優(yōu)秀論文六十余篇,分為古代文學與文化、現代文學與文化、文藝學與外國文學、新媒體與文化研究等幾個部分,涉及面廣
本書分文學及批評傳統、思想基礎、創(chuàng)作過程、修辭藝術四部分,收錄《劉勰的經典觀》《<文心雕龍>中的佛教思想》《詩人、心靈與世界:重新審視<文心雕龍·神思>》等文章。
《歷代選學文獻綜錄》作為《文選》文獻叢編之一種,對梁代迄今中國歷代選學著作進行全面清理,作者徐華教授對歷代《文選》要籍進行整理、提要,內容包括作者生平、學術背景,著作版本、存佚情況,著作體例、內容價值、存在的缺失等等。書目包括部分選學孤本、稀見本以及雖非專門選學但關系極其密切的著作。本書為研究《文選》的學者提供目錄文獻
陳廷焯是晚清著名的詞學家,他早年接近浙西詞派,后來改弦更張,尊奉常州詞派。本書從陳廷焯的生平入手,把陳氏的成果分成前后兩期,從詩、詞、曲的方面予以全面介紹。主旨在于明其理論內涵,揭示其歷史貢獻,考察其后世影響,指出其當代價值,弘揚中華民族詩教精神。
本書是2019年廣東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入選作品之一。本書以現代報刊的博搜精考為基礎,發(fā)掘、考證、研究并輯校了中國現代作家(包括梁實秋、臺靜農、覃子豪、謝冰瑩等)的一些集外文章。這些作家曾積極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翻譯、批評活動,或組織社團,或創(chuàng)辦、編輯文藝報刊。為客觀、全面地展現他們對中國現代文學的發(fā)展所做出的貢獻,本書在廣
本書收錄作者多年來極具代表性的文學評論文章,歸類為三大主題:一是以當代文學的專題研究為重點,兼顧作品作家、文學現象評論;二是關于“80后”文學專題研究,主要探討“80后”文學形態(tài)與特征,以及由此展開的多元文化現象;三是關于“本土化”寫作的批判性研究,針對廣東地域文化現實狀況,力倡廣東本土化寫作的可持續(xù)道路。本書作者江冰
本書作者以歸有光和桐城派作家的文本為中心,在簡要概括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歸有光與桐城派的文本作出了全新而具體的解析,重點在于通過歸有光對桐城派的影響研究,以期能夠揭示歸有光與桐城派之間的淵源關系,從而得出結論:歸有光是桐城派文學的直接源頭,是桐城派文人學習并試圖逾越的目標,是桐城派得以發(fā)展壯大的風向標,正是在他的影
本書由探究張愛玲的本名入手,對“張愛玲本名張煐”這一張學研究的頭號鐵律提出質疑,從而引出對中國延續(xù)幾千年、至今仍陰魂不散的宗法父權的批判。全書圍繞“無主文本”這一核心概念,試圖在歷來張學研究以考據、傳記、書信為“本”的方法論之外,探尋一條“文本化張愛玲”的全新文本閱讀模式,充分挖掘文本的不確定性、文本的開放與自由(字游
政序與文采:文道之間的《文心雕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