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恩與革命時期的美國》是當代著名歷史學家埃里克·方納早年的成名作之一,自出版以來就成為研究美國早期史的必讀經典。作者深受20世紀后半葉興起的英國新馬克思主義社會史以及美國“新勞工史”的影響,試圖從潘恩的生平際遇和多本著作出發(fā),將潘恩的思想話語(尤其是社會平等主義和改善經濟的激情)與為美國獨立而進行的政治斗爭聯系在一起
全書正文由四部分組成,分別是:導論、甲骨文法制史料提要、金文法制史料提要、簡牘法制史料提要。此外還附錄以8篇重要的學術論文,這8篇論文對如何研究出土法制史料加以具體分析。本書是王沛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甲、金、簡牘法制史料匯纂通考及數據庫建設”的重要階段性成果,本書的出版將會在法制史學領域產生重要的影響。
本書為古文字普及讀物,分天文地理、祭祀占卜、國家社會、漁獵農牧、手工業(yè)、交通、飲食等諸多類,通過一些典型古漢字的解讀,字形、字義演變的解說,相關歷史文化知識的介紹,來普及中國古代的文化常識。
齊家西周制玦作坊遺址的發(fā)現和發(fā)掘,將整個玦的生產鏈條向世人展示出來。本書即基于此展開研究,透過遺址發(fā)掘出來的一手材料,從原料選取、制作、組織、工藝和社會化等角度,試圖還原整個玦的生產和使用環(huán)節(jié),構建起《考工記》中文獻記載與考古發(fā)現解讀的橋梁。
1545年,一位安第斯土生土長的探礦者在玻利維亞高地的一座荒涼的紅山上發(fā)現了一種特殊的泥土。緊隨其后這里發(fā)現了世界上最大的銀礦寶藏,使塞羅里科(CerroRico)或“富山”(RichHill)和波托西(Potosí)的皇家別墅成為傳奇,從伊斯坦布爾到北京聞名遐邇。一個世紀以來,僅塞羅里科就提供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白銀,
本書從軍事、外交、政治、社會及知識層面,概要性地講述了美國革命及新國家誕生的歷史,重構了18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那些☆終導致革命發(fā)生的騷亂事件,以及波士頓茶黨和自由之子在推動從抵制到全面反抗過程中所起的作用。阿利森不僅考察了美國人在那段歲月里如何以及為何如此深刻地改變了他們的政府和社會觀念,而且梳理了獨立戰(zhàn)爭如何不斷
1917年3月5日,伍德羅·威爾遜在他的第二次就職演講中宣布:我們不再是一群鄉(xiāng)巴佬了。他在美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夕發(fā)表這番講話,當時俄國革命一觸即發(fā)。面對歐洲的混亂和動蕩,威爾遜決心讓美國擺脫自建國以來就定義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孤立主義,并在塑造新世界的過程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僅僅10天后,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
《簡帛》是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的專業(yè)學術集刊,圍繞相關的三個層面,一以戰(zhàn)國文字為主的古文字研究,二以簡帛為主的先秦、秦漢出土文獻整理與研究,三以簡帛資料為主要著眼點的先秦、秦漢史研究,發(fā)表論文和動態(tài)、評介、資料性文字。
呂思勉作為近代四大史學名家之一,學界對其的研究歷來不少,既有總論其史學成就的,亦有分論其史學各方面的,但大多以論文為主,篇幅稍顯不足。朱慈恩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呂思勉全集》為主要參考材料,對呂思勉的歷史編纂學成果進行較為全面系統(tǒng)地研究,有一定的學術意義。本書稿結構較為完備,先論述呂思勉歷史編纂的史觀、史料
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歷史中,社會嚴重動蕩乃至停滯的時期是三國和東晉,南北朝反而是社會相對安定并有所發(fā)展的時期,南北朝社會都發(fā)展出不同于以往的形態(tài)和特質,這促使南北朝墓葬禮制具有很強的獨立性,并具備了相當完整的“生命史”。對南北朝墓葬禮制的探討需要與之相應的研究和描述方式,利用而不滿足于考古學分區(qū)分期研究,正面探討南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