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集和方志中的大量寺院碑記,大都出自于文人之手,相當部分文人如蘇軾、黃庭堅等,常常涉足寺院,詩文畫作也禪意十足。本書作者在廣泛收集碑記并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從多個方面綜合呈現文人士大夫這一群體的精神世界。作者認為,思想史研究的標簽化容易造成宋代理學昌盛、文人工具理性單一化的印象,事實上,在唐宋之變的大背景下,文人士大
本書共10個篇章,80篇文章,以傳記的文體,生動記述了在廣昌這片紅土地上發(fā)生的影響深遠的典型事跡,謳歌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廣昌蘇區(qū)軍民艱苦奮斗、不屈不撓、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偉大精神和英雄壯舉,凸顯了廣昌這片土地深厚的紅色底蘊。
本書從宏觀的時代背景出發(fā),描繪王羲之的人生經歷與生活世界、思想與信仰的整體面向,以此深入理解王羲之書法背后的歷史內涵所在。本書主要分為序章“所謂六朝時代”、第一章“王羲之書法尋蹤”、第二章“艱難世間:王羲之及其時代”、第三章“何以度日:王羲之的生活、信仰、思想、藝術”和附篇“王羲之:對其內在的探尋”,描繪了王羲之的鮮活
宜興紫砂,始于宋代,盛于明清,璀璨于當代。紫砂的發(fā)展,離不開一大批知名的能工巧匠;而近現代紫砂藝術的突飛猛進,更離不開七位老藝人的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他們出生于清末民初,在民國時期藝術上就嶄露頭角,初露鋒芒,特別是在新中國新時代,他們在紫砂上的技藝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而且培養(yǎng)了一大批在當今紫砂界各領風騷的優(yōu)秀人才,對
本書在相關研究基礎上,詳證博考,以新見文獻,解決了晚明通俗文學、大眾文化旗手馮夢龍的里籍、家世出身、早歲成名原因、壽寧任職時間等問題。在晚明時代江南社會背景中,重新梳理了馮夢龍的思想心路歷程,揭示出其早歲放任“私情”,中年向“公情”轉折,以及晚年的“公情”社會踐履。對其人生各階段重要創(chuàng)作成果,進行了新的探索評價。本書的
本書是一部講述唐朝詩人生平和作品的歷史文化類普及讀物。曾經充滿靈氣和夢想、榮耀與繁華的大唐,也因為安史之亂和后期的潰亂,滿是失意與滄桑。千百年來,我們循著那些詩篇名句,無數次神往大唐,也無數次回味那個時代的人物和故事。本書講述了從隋末唐初到唐朝末期43位唐朝著名詩人的生平經歷,以讓讀者“頌其詩,讀其書,知其人”為目標,
本書是廣東知名歷史學者張求會教授十年來關于陳寅恪學術研究的一部集大成之作。全套書根據研究主題分為四個分冊。第一冊《爾爾區(qū)區(qū):“陳寅恪研究”之再研究》是一部學術評論集,主要評論了和陳寅恪研究直接相關的著作、文章。所錄文章跨越十余年,評論范圍涵蓋在此期間陳寅恪研究最重要的成果,如《陳寅恪文集》《陳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陳寅恪
本書是一部人物年譜,全書約300千字。李文田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學者、書法家,存世著作、作品頗豐,是廣東佛山著名的歷史人物。本書以年譜的形式,線性梳理了與李文田相關的眾多史料文獻,全面還原李文田的生平經歷,展示了其作為清中期以來佛山地區(qū)典型的社會精英,如何通過科舉制度以及利用研究金石、考據之學的契機,利用自身所長,在廣東省
本書通過名廚名師故事,擴大名廚名師和烹制出品的名菜名點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讓全社會熱愛潮菜尊敬廚師,樹立名廚名師工匠精神,引領全世界新生代潮菜烹飪人員熱愛潮菜,敬業(yè)愛崗,精心學藝,刻苦訓練技能做好菜點,繼承潮菜事業(yè),傳承潮菜文化,做好潮菜接班人,為潮菜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智力與技術支持。本叢書以潮菜發(fā)展為中心,通過文化溯源、傳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是明代著名畫家、書法家、文學家,蘇州府長洲縣相城里(今蘇州市相城區(qū)陽澄湖鎮(zhèn))人。沈周與文征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是吳門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同時也是明中葉吳中文壇首位盟主,吳中四才子同出其門下。本書收錄研究沈周的最新論文十余篇,涉及沈周美術、書法、文學、文獻等多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