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漢思想史》是徐復觀晚年的著作,一共三大卷。以不同時期論文,相繼雜纂而成,他于1972年出版的《周秦漢政治社會結構之研究》作為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完整版《兩漢思想史》的第一卷。之后陸續(xù)出版的《兩漢思想史》的第二卷、第三卷,分章節(jié)研究了漢代的主要思想家的思想和重要的文獻,完整架構了兩漢的思想大廈。他對《淮南子》、《呂氏春秋》
中信國學大典(50冊)是中信出版社引進自香港中華書局的一套深具國際視野、貼近當代社會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藏書。中信國學大典延聘國學泰斗饒宗頤為名譽主編,邀請海內外知名國學家擔任經典的選編、導讀及譯注。中信國學大典既收錄了《論語》、《老子》、《孫子兵法》、《孟子》、《莊子》等不可不讀、不可不知的中華經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
《論衡校注》(作者王充)由近代著名學者和書法家張宗祥先生校注。此次《論衡》以張先生手抄本為底本排印,并結合通津草堂本、衍芬草堂十五卷本、三朝本、日本所藏二十五卷殘宋本鞥,由張先生弟子鄭紹昌先生整理標點,《論衡》有85章,本書共分30卷,每卷二、三章不等。有序言和附錄。本書采用的底本精善,校注精準,學術特色鮮明,是有關《
《周易參同契》研究
本書共分四部分,內容包括:董仲舒春秋公羊學研究、董仲舒陰陽五行學研究、董仲舒哲學與宗教學思想研究、董仲舒哲學思想研究等。
本書分“兩漢思想與信仰”“西學新解”“儒學承傳”“道家流變”“佛學法脈”五部分,收錄了《漢代大一統(tǒng)政治歷史的理論建構》《宗教現(xiàn)象的自主性:宗教現(xiàn)象學與化約主義的辯難及其反思》《論元代四書學的學術成就》《玄思的魅與惑——王弼玄學再探討》《中國禪學史上的“坐禪”觀念——以六到九世紀禪史案例為中心》等文章。
熊鐵基所著的《漢代學術史論》研討了漢代學術史的一些主要問題,對學術載體的演變、學術史的主要內容、學術的發(fā)展及其特點、規(guī)律,以及漢代學術的歷史地位等,都做了較為詳盡的論述,揭示了中國學術史中的一些重大理論問題。關于漢代學術思想的趨同和整合、新儒家和新道家的形成、漢人對先秦典籍的改造等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家之言。對
《王充經學思想研究》由吳從祥著,本書以王充經學思想為切入點,以此透視漢代經學思潮發(fā)展的軌跡與規(guī)律,加深對漢代社會政治和思想文化等的認識與理解。本書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1)將文獻考辨與量化統(tǒng)計相結合,梳理出《論衡》中引用《五經》(《詩》、《書》、《禮》、《易》、《春秋》)、稱經、化經等情況,并以此為基礎分析王充的
“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萃,感悟華夏千年智慧結晶。”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文學鑒賞辭典系列作為該社的品牌圖書,長期以來都在國內該類出版物中占據領先地位,該系列圖書出版至今累積銷售近千萬冊,不僅是當代中國銷量最大,云集名家最多的文學鑒賞工具書,多次榮獲國家級獎項,也是陶冶性情修養(yǎng)身心的典范之作。史無前例的精妙解析,集中展現(xiàn)了文
在中國古代,經學曾發(fā)揮過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個作用是已經走出經學時代的我們很難理解的事情。而《春秋》在經學中更是居于核心的地位,它向來被看成孔子微言大義的寄托。中國文化自古就重視歷史經驗的記錄和總結,生當春秋末世的孔子自覺承擔起了這樣的責任。但在過去,修史一直是政府的事,孔子以匹夫而修史實屬僭越。所以孔子要說:“知我者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