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震(1723-1777),字東原,休寧隆阜(今安徽黃山屯溪)人,清代著名思想家。全書考察了戴震心理學思想的歷史背景及其來源,探討了戴震心理學思想的基本觀點,闡述了戴震的認知心理、人格心理、教育心理以及品德心理等方面的基本思想和歷史影響。戴震的心理學思想植根于中國歷史與文化,具有理論的基礎性、思想的民族性和時代的傳承性
這本書主要分為兩個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用“keyword”來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心理;第二部分是用“小動作”來幫助家長了解孩子的內心。每一部分根據孩子的不同年齡段的不同特點進行了分別闡述,分成了嬰幼兒期(0~3歲);幼兒期(3~6歲);兒童期前半期(6~10歲);兒童期后半期至青春期(10~13歲)。每一個年齡階段,孩子的
本書中榮格介紹了共時性的理念,擯棄掉圍繞在令人吃驚,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些互相關聯的事件周圍的幻想和迷信,它們只是“有意義的巧合”。榮格還介紹了使人困惑的實驗:他引用了J.B.Rhine的研究以支持自己的論點。Rhine對意念力實驗的統(tǒng)計分析使榮格找到了實驗者對卡片上號碼的猜測與卡片上實際號碼之間的關系,并分析了建立在統(tǒng)
1900年初,18歲的\"聰明漂亮\"的杜拉被父親強行帶到弗洛伊德的診所進行治療。同年,她主動結束治療。弗洛伊德將她的案例記錄撰寫成書。但為了保護杜拉,這本書一直拖到1904年才發(fā)表出版。杜拉患有歇斯底里(又稱癔癥),癥狀非常復雜離奇,包括呼吸困難、沒有生理原因的劇烈咳嗽、突然不能說話、失去記憶、經常性的偏頭痛、抑郁、
語言是不可靠的,人們可以操縱自己的語言,說出謊話欺騙他人。行為卻不會作假,它能真實地反映出人們內心的想法。人的心理其實并不神秘,它有一定的規(guī)律,微行為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一切行為都是心理的映射,都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性格和想法,每一個微小的行為背后都有著豐富的意義。作者通過講解生動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幫助讀者迅速掌握識別他
《敘事心理學:人類行為的故事性/敘事心理學譯叢》將敘事與心理學領域的相關概念建立聯結,具體介紹了科學理論中的敘事、敘事技能的研究、自我敘事的建構與解構等。讀者可充分了解如何從敘事的視角來看待心理學研究的內容!稊⑹滦睦韺W:人類行為的故事性/敘事心理學譯叢》的出版標志著敘事心理學逐漸成為心理學的一個研究領域,完整而清晰地
1920《超yue唯樂原則》人心有對立的本能和欲望。在追求快樂的同時,也在追求超yue快樂,哪怕為此忍受痛苦。在不顧一切想生存下去的同時,也追求自毀和死亡。1921《群體心理和自我分析》群體沒有智商,在群體中,本來有智商的人也變傻了。弗洛伊德在本篇中高度評價了勒龐的《烏合之眾》,同時指出在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會有必然的分
《拉康精神分析學的能指問題》以拉康的能指問題為研究內容,試圖通過對能指的由來、發(fā)展、變化勾勒拉康思想的全貌。拉康的能指概念雖源自語言學,但在后期卻逐漸突破了語言學視域,走向了更為宏大的學科背景。本文在嘗試歸納整理能指概念演變的基礎上,將之作為方法論工具對精神分析做出闡釋,并在結合相關理論的前提下,對之做出批判。內容分五
本書基于1915年前后弗洛伊德在維也納大學的一系列演講結集而成,分成過失心理學夢神經癥通論三部分。以潛意識與性欲理論為核心,構成了整個精神分析理論的根基。本書雖然主要討論精神病的病因與治療,但其中關于性沖動、夢及其象征與轉移作用、壓抑、自戀、移情等問題的論述,對用精神分析原理說明藝術和美學課題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心理學思路
本書將告訴你如何快速地察覺各種微表情和微動作,并且為你講解隱藏在它們背后的秘密,從而可以幫助你在人際交往和社交活動中更好地掌握他人的心理,進而為你贏得主動地位,使你在復雜的人際關系中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