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是三國歷史的重要見證者,至今保留有眾多三國遺跡,還有那說不完、唱不盡的三國故事。本書聚焦河南越調與三國文化的互動關系。中國戲曲與三國文化淵源久遠,三國故事蘊含的英雄主義、智慧文化與倫理德道內涵高度契合戲曲所承載的高臺教化精神旨歸。各地戲曲尤其是比較古老的、行當齊全的地方大戲多有演出三國戲的傳統(tǒng)。三國戲已成為河南越調
本書由“緒論”“評劇與鄉(xiāng)土市井文化本體論”“鄉(xiāng)土市井中的民間藝術家”三部分構成。緒論部分概述了鄉(xiāng)土文化、市井文化的內涵與特征,闡述了評劇是鄉(xiāng)土市井文化聯(lián)姻的結果這一命題。評劇與鄉(xiāng)土市井文化本體論著重論述了評劇在鄉(xiāng)土文化里形成、在進入城市且流布四方的過程中對市井文化的沾染,以及“土疙瘩”成精過程中精英文化對其的染指與政治
川劇是中國戲曲與巴蜀文化融合發(fā)展的產物,其三百年多年發(fā)展過程中的幾起幾落,無不與巴蜀民風、民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本書是國內首部從民俗學視域來研究川劇藝術發(fā)展與社會民俗關系的專著。作者從民俗學和戲曲學的不同維度入手,探討了巴蜀民俗與川劇的共生發(fā)展、相互依存的緊密關系。本書研究視角獨特,資料翔實,并配有數十幅珍貴資料照片
《河南瀕危曲種聲腔藝術傳承保護研究》以河南瀕危曲種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其音調特點、句式結構、藝術風格、審美趣味、思想意識、價值取向等;探討不同瀕危曲種的源流派別、體裁形式、地域分布、題材內容、傳承方式等;揭示河南瀕危曲種的審美價值、風格特質、社會功能;探索河南瀕危曲種在新的社會條件下的價值重構,促進瀕危曲藝在當代社會的
書是筆者在重慶市合川區(qū)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調查和研究工作期間,重點關注的一項重慶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全書分為前言和五個章節(jié),從善書的研究入手,先后探索了雙槐善書的歷史淵源、唱詞內容與文本、藝術特征與文化表現(xiàn)形式、勸善思想,以及傳承與發(fā)展問題。從整體結構看來,全書從善書的歷史傳承、文本分析出發(fā),落腳于表演善書的核
該圖書對保定地區(qū)分布的多個劇種進行了整理、研究,重點介紹了保定地區(qū)戲曲劇種的起源與發(fā)展,以及戲曲流派、代表人物、現(xiàn)狀等。圖書的出版對搶救、挖掘、保護地方戲曲劇種,傳承地方戲曲文化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指導意義。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與國別史等研究專項項目《長生殿》曲譜整理和研究階段成果,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理論研究,對王季烈的訂譜理論、度曲填詞理論、文學觀念與影響、論著考訂等進行系統(tǒng)地闡釋和研究。下編為文獻整理,對王季烈的三種經典理論著作《螾廬曲談》《度曲要旨》《孤本元明雜劇提要》進行點校整理,其中:《螾廬曲談》據商務印
近現(xiàn)代彈詞,無論是彈詞演出還是案頭創(chuàng)作,都在各個層面經歷了巨大變化。《近現(xiàn)代彈詞通論》對近現(xiàn)代彈詞的發(fā)展軌跡進行了初步梳理,探討了彈詞演出及其聽眾在近現(xiàn)代的轉變,以及彈詞作者們如何在彈詞這一傳統(tǒng)的形式里,注入新思想、新內容;對彈詞與小說、戲曲在處理相同題材、同一故事情節(jié)等方面所用的不同方法進行了探討,以體現(xiàn)它獨特的藝術
《中國古代劇場史》在大量田野考察工作基礎上,結合了大量文獻資料和文物資料為依據,勾稽出一部中國古代劇場形制的變遷史。條分縷析,考論相兼,材料多廣而不顯臃腫,征引詳盡而未覺繁瑣,堪稱迄今最為全面而系統(tǒng)地論述中國古代劇場史的專著!吨袊糯鷦鍪贰酚写罅课墨I資料和文物資料,圖片160多幅,可謂圖文并茂。
本書主要取材于白燕升團隊策劃制作的《伶人王中王》《戲碼頭》《擂響中華》《誰與爭鋒》等電視節(jié)目和相關演出活動,從數萬張照片中精選出400多幅,獨家呈現(xiàn)了京劇、昆曲、越劇、評劇、豫劇、秦腔、河北梆子、晉劇、黃梅戲等20多個劇種的160余位戲曲名家臺前幕后精彩瞬間,還記錄了20余位文化名家、幕后工作人員不為人知的工作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