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了13件陶器、瓷器國寶,從萬年以前原始先民創(chuàng)造的古樸陶器,到千年以前瓷窯之中出產的精美瓷器,簡單勾勒出中華陶瓷文化的發(fā)展路徑,讀者可以透過這些陶器和瓷器,學習更多陶瓷文化知識,為進一步了解中華陶瓷文化打下堅實基礎。
本書的研究對象是秦嶺—淮河以南地區(qū)的兩漢中小型墓葬。通過對中國南方地區(qū)兩漢墓葬材料進行系統(tǒng)的梳理,將中國南方地區(qū)劃分為四個考古學意義上的分區(qū)。在分區(qū)基礎上,根據各區(qū)墓葬材料的特點,運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考古學分期研究,由此建立起中國南方地區(qū)兩漢墓葬的年代框架。在分期基礎上,對各區(qū)墓葬進行文化因素分析。通過分析不同時期不同文
本書為“鄂爾多斯文博論叢”系列叢書中的第一本。主要包括文博新論、文物研究、博物館探索、鄂爾多斯青銅器研究、革命文物研究、民俗研究六個部分,匯總了鄂爾多斯文博界相關研究人員就以上方面問題的**思考。本書內容所涉主題皆是當下中國文物及博物館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文章的作者也多是奮戰(zhàn)在文博行業(yè)第一線的工作人員,這些思考對高校文
本書分為調查篇與研究篇,主要對敦煌莫高窟及其周邊現存的古代土塔遺址做了全面的考古調查,用文字、測繪、攝影等手段詳細記錄了塔的位置、內容、保存狀況,考訂其題材與年代,研究其藝術風格及宗教內涵。在土塔的個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如對涅槃寺(原稱天王堂)的正名、對于闐皇太子廣濟大師和于闐公主的新見解,并由此補充文獻記載的
隋唐大運河遺址穿宿州城而過。2007年3~8月,為配合宿州埇上嘉苑小區(qū)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部門對木牌坊運河遺址進行了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工作。本次發(fā)掘是大運河宿州段的第二次正式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清理面積約500平方米,揭露出較完整的運河河堤、河坡、河道等遺跡,發(fā)現了石構碼頭1座,并清理出灶、灰坑等遺跡,出土宋
隋唐大運河遺址穿宿州城而過。2006年4~8月,為配合宿州西關商業(yè)步行街C區(qū)建設,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宿州市文物部門對涉及區(qū)域進行了考古勘探,并對此段運河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本次發(fā)掘面積近600平方米,揭露出較完整的運河河堤、河坡、河道等遺跡,清理發(fā)掘水井3眼,墓葬1座,灰坑1個,出土各類遺物1500余件,取得了重要
故宮里只有600年明清史?不,故宮里有一部5000年中華文明史!故宮不僅是明清歷史的親歷者,集中展示了明清器物和建筑的精華,而且聚攏了5000年中華文明的文物精粹,它們是中華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遺存。本書遴選具有代表性的故宮文物,從這些器物和建筑著眼,介紹一件件文物的歷史內涵、時代背景和它們背后的
本書通過翔實的資料、豐富的內容、大量的信息、眾多的圖片、新穎的形式、介紹了古代兵器的科學知識,并且對古代兵器發(fā)展史做了追溯,讀者閱讀本書可以對古代兵器的發(fā)展歷史、性能特點、發(fā)展水平及在戰(zhàn)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是青少年及兵器愛好者了解古代兵器最基本的科普讀物。
本著作為國家“十三五”重點圖書規(guī)劃項目《中國古代文獻文化史》叢書中的一種,作者將物質文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獻的特殊形態(tài)——石刻文獻的研究中,從考古學、歷史學、藝術學等視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觀鳥瞰,對古代石刻文獻和它的產生、發(fā)展及其影響進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獻的豐贍和魅力,豐富、完善了古代文獻的廣闊
本書是平湖市博物館社科普及讀物。報本塔坐落于平湖市的鸚鵡洲上,初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四百多年來,古塔一直矗立在東湖之畔,成為平湖地標,而由塔名延展而來的“平和報本,勇猛精進”,也成為新時期平湖城市的精神表述。本書圍繞“平和報本——平湖報本塔天宮出土文物特展”,從建筑、文物保護、人文故事三個方面闡釋報本塔的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