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知行,是在日本、中國和世界的共時性三維環(huán)境條件約束下,歷時性地調整變化的。鑒此,本項目研究的宏觀視角和路徑設計重點把握了以下諸點:首先,近代以前、特別是近代前夜日本傳統(tǒng)的、具有普遍性的中國觀如何,它給近代以后的日本留下了什么基礎性“遺產”;第二,近代以來日本如何認識世界,形成了怎樣的世界觀和亞洲觀?如
在外交學院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作者有幸置身其中,經歷和學到很多以前從未接觸、也不曾想到的新鮮事物和人生經歷,這是很難得的。許多朋友建議我把在學院的這段經歷記錄下來,起初我沒有同意,后來經過再三考慮,覺得留住在外交學院的這段記憶還是有意義的。于是我便著手把我在一時期寫的一些文章、發(fā)表的講話、包括照片匯集起來完成此書,留作對外
隨著東盟國家在南海問題上對中國態(tài)度的差別化發(fā)展、美國將南海問題與“再平衡”戰(zhàn)略掛鉤、中菲南海爭端被訴諸國際仲裁等新形勢的出現,正在推進海洋強國戰(zhàn)略的中國開始面臨全新挑戰(zhàn)和新課題。在南海問題日益復雜化的背景下,作為中國大周邊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增強自身硬實力外,中國南海維權還需要外交、國際法、國際輿論等多方面的戰(zhàn)略輔助
《在危機中重新認識歐盟》是一部以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親歷者的身份,論述歐盟和歐洲—體化在兩場危機中表現的學術著作。—體化是歐盟的生命線,兩場危機是對歐盟一體化進程的考驗。危機暴露出一體化的內在缺陷,有助于人們全面、客觀地認識歐盟;危機也迫使歐盟不斷改進一體化的運作機制,推動歐盟朝著內部失衡得到有效糾正、一體化在*
從杜魯門政府時期開始,美國就試圖在阿以爭端中構建不偏不倚的斡旋者角色。尼克松政府時期,中東地區(qū)先后爆發(fā)了埃以消耗戰(zhàn)、約旦危機、十月戰(zhàn)爭及第1次石油危機,美國的危機管理政策也大體經歷了從平衡、威懾平衡到再平衡的相互轉換過程。十月戰(zhàn)爭期間,美國通過脫離接觸與石油禁運的互反制約重塑中東平衡,最終達到了軟化激進的阿拉伯國家的立
本書自選題至定稿,歷經八載,期間多次修改。本書初稿是作者攻讀復旦大學國際關系專業(yè)的博士論文。后來在廣州大學工作以及在香港中文大學訪學期間作者對書稿進行了大量修改和充實,使之更加完善。近年來,作者一直致力于該領域的研究并不斷進行拓展,已經在國際政治專業(yè)類權威期刊發(fā)表了系列論文,并獲得了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資助。自老布什政府
涉外禮儀是外貿工作中很重要的事情,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對外方針政策。伍岳煒編著的這本《涉外禮儀與談判技巧》介紹了涉外禮儀中應注意的儀容儀表問題,并對一些國家和地區(qū)的習俗與禮儀做了簡要分析。本書在談判技巧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探討。談判如同打仗,“知己知彼”方能“百戰(zhàn)百勝”。談判的*高境界是達到雙贏。
菲律賓這個隔南中國海相望的鄰邦,由于地處東南亞邊緣地帶,且在歷史上經濟發(fā)展相對滯后,所以相較于東南亞其它地區(qū),這個群島在前殖民時期同中國的交往相對來說不太密切。西班牙人入主菲島后,帶來大量美洲白銀。由于白銀在中國的使用越來越普遍,菲律賓的美洲白銀對中國商人有著很大的吸引力,同時精美的絲貨、瓷器等各色中國商品又為菲島的西
《文獻為證:釣魚島圖籍錄》共四章,包括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概況、古代文獻中的釣魚島、中外輿圖中的釣魚島、近代以來文獻中的釣魚島。全書收錄文獻130余種、近260幅圖,系統(tǒng)梳理了從古至今有關釣魚島較為重要的文獻。 經過細致挖掘、考證,《文獻為證:釣魚島圖籍錄》揭示并收錄了部分鮮見文獻,豐富和補充了既往的研究成果。 《文
《世界華僑華人研究文庫·海外華僑華人與中國的公共外交:政策機制、實證分析、全球比較》分為五部分:第一部分為“總論”;第二部分從宏觀和歷史的角度考察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僑務政策與公共外交關系的演變過程;第三部分討論東南亞的個案,以新加坡為例,討論新加坡本地人如何看待中國新移民,以及國家如何在引進外來人才和保護本國居民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