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四川大學本科核心通識教育教材建設項目成果,立足人類學跨學科、跨文化視野與方法,聚焦“厚通識、寬視野、多交叉”,凸顯以學科交叉融合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要求;響應當今新文科建設潮流,立足本土,面向世界,彰顯文化自信。全書共十二講,系統(tǒng)概述人類學理論與田野民族志方法,堅持文化多樣性視角,介紹社會性別、婚姻家庭、生計方
骨齡發(fā)育人骨發(fā)育的指標,在醫(yī)療,體育和司法鑒定都有廣泛應用。骨齡評價主要依據手腕部X線平片,可以采用圖譜法,比如CHN圖譜法,也可以采用積分法,比如TW3和中華05等,F在隨著計算機的進步和人工智能的發(fā)展,已經將人工智能應用于骨齡評價。骨齡評價的核心是建立具體代表性的正常兒童數據庫,張紹巖等提出的中國骨齡CHN法是19
本書試圖深入梳理報告作為一種知識生產范式的本土緣起、文體分化,及其被體制化、學科化的整體脈絡,進而指出報告是中國鄉(xiāng)村研究的重要傳統(tǒng),是民族志的方法,是對當下現實的實踐。本研究從中國文類表達中識別出報告這一重要傳統(tǒng),從而將報告與民族志關聯討論,通過對徐杰舜鄉(xiāng)村研究的深入梳理,提煉出報告民族志這一本土化概念。報告民族志作為
如果說我們與時間的關系是存在的基礎經驗,那么年齡只是一種被社會切割的時間概念,因為年齡根本無法確實體現我們與時間的真實關系:青春未必歡愉健康,年老也未必衰竭哀傷。歐杰透過年齡這個表面看似客觀,其實已經成為社會隔離與禁制起源的制約工具,重新提問年齡在生活中扮演的意義。他以人類學家的眼光和作家的優(yōu)美筆調,為我們提供了關于年
本書共分四篇,回顧了線粒體DNA的復制、轉錄、翻譯、維持、擬核組成、表觀遺傳特征和線粒體DNA的遺傳與分離機制,并介紹了線粒體DNA的進化史、人類核內線粒體序列與線粒體DNA在法醫(yī)學中的應用,同時概述了人類線粒體DNA的修復、突變發(fā)生與累積機制,突變與衰老的關系,識別線粒體變異的方法,人類線粒體DNA的生物信息學資源、
本書分為10章,內容包括達爾文主義的到來、斯賓塞旋風、威廉·薩姆納:社會達爾文主義者、萊斯特·沃德:批判者、進化、倫理與社會、反對之聲、實用主義的浪潮、進步時代的其他社會理論、種族主義和帝國主義等。
每個孩子都不一樣! 孩子自出生時起,就不是一張白紙, 基因會深刻影響孩子的大腦與行為方式, 深深影響孩子的社交能力、 情緒管理能力、自控能力, 高外向性的孩子需要大量的反饋, 高情緒性的孩子需要獨處的空間, 自控力差的孩子需要明確的規(guī)則, 只有了解孩子的天性,并實踐適合Ta的教養(yǎng)方式, 才能真正有效地減少親子間的誤解、
本書介紹的是感官的運作不止視聽嗅味觸五感,也不止人類的感覺。作為身處研究一線的生物學家,作者利用感官生物學的新近發(fā)現,用生動的筆觸和富有奇趣的案例,揭示了人類如何與環(huán)境、與彼此進行感覺交互,人類又能從鳥類、魚類、甲殼動物、蚯蚓乃至微生物的感覺生活中學到什么,并匡正了關于感覺的一些流俗看法。
本書顛覆了人們關于大腦和衰老的傳統(tǒng)認知。大腦不僅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退化,還能隨著年齡的增長愈加敏銳。從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文學家莎士比亞、音樂家貝多芬、舞蹈家瑪莎·格雷厄姆到打破游泳紀錄的百歲老人,鼓舞人心的案例比比皆是,“記憶大師”東尼·博贊和國際象棋特級大師雷蒙德·基恩鼓勵讀者使用元積極思維,打破“越老越糊涂”的負
[英]愛麗絲·羅伯茨/著 愛麗絲·羅伯茨是一位人類學家和解剖學家、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作家,伯明翰大學教授。她在BBC第二頻道主持一系列有關人類進化的節(jié)目,包括《奇妙的人類旅程》《我們的起源》和《史前尸檢》等。她也出版過許多科普書籍,包括《BBC人體如何工作》《DK人類進化圣典》等。羅伯茨教授現與丈夫和兩個孩子居住在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