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具有藝術素質的高水平人才是高等院校的責任。美術鑒賞是審美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提高大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必修課程。本書從7個方面對于大學生美術教育展開了論述:如何進行美術鑒賞;藝術(美術)產生的背景及其分類與創(chuàng)作;對中外主要美術流派、畫風及其不同階段的風格進行了縱向評鑒;對中外美術名家及其經典作品進行了橫
本書共四篇,第一篇為藝術文化篇,介紹藝術的起源與特征,藝術的分類;第二篇為音樂審美基礎篇,介紹音樂的起源和基本知識,以及音樂欣賞方面的知識;第三篇為中國音樂欣賞篇,介紹中國音樂的發(fā)展,以及中國聲樂藝術、器樂藝術民族音樂和流行音樂等相關知識;第四篇為外國音樂欣賞篇,介紹西方音樂的發(fā)展、西方聲樂藝術、器樂藝術和世界民族音樂
本書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重點研究課題,也是中西視覺理論歷史與實踐研究的專著。在大量詳實的第一手歷史資料基礎上,對西方視覺理論的歷史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與解析,并對中外視覺理論進行了平行比較研究。從“視覺思維”的角度研究了從古代、現代到后現代的中西視覺理論各方面的思想,介紹了“視覺形式學”“視覺分析美學”等重要視覺理論領
本書從設計學的研究立場出發(fā),圍繞設計政策理論與實踐兩條發(fā)展脈絡對世界各國,特別是歐美等世界設計先進國家的研究與實踐現狀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與分析,并以芬蘭的設計政策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對芬蘭設計政策演變的歷史背景、制定過程、政策內容、新舊政策比較等研究,分析研究芬蘭設計政策制定的相關思路與策略,以期為我國設計政策的制定提供
對現代設計文化的探討,理應兼顧多種學科視角,而本書精選若干專題,透視設計文化與現代性生成之諸面向,內容涉及古典優(yōu)雅戀物文化及其現代困境、設計觀念的流變、晚清現代設計觀念的萌生及其與西方現代運動的關聯(lián)、現代運動的藝術文化史、包豪斯與印度現代藝術及現代設計教育的碰撞、近代中國女性視野中的摩登文化、攝影文化與視覺新秩序的哲學
本書為《藝術理論與藝術史學刊》第六輯,包含藝術研究的社會學視角、藝術社會史的微觀轉向、藝術理論:學科與知識譜系、記憶女神圖集研究專題、藝術史論新視野和知名藝術史家訪談六個欄目。本書旨在以藝術學理論一級學科為基礎,聚焦于當前藝術理論以及藝術史、藝術批評研究中的前沿問題,一方面重點刊發(fā)國內學界具有自覺本土問題意識的、未公開
設計問題的復雜性體現在多學科交叉性和人的行為和感性因素的不確定性兩個方面;面對設計問題的復雜性,設計創(chuàng)新實踐是一個運用設計思維解決復雜問題的系統(tǒng)過程。本書將思維作為一門技藝,把設計當作一個過程。通過解析不同的設計思維方法,提供了多種創(chuàng)意思維工具,整合了設計思維的程序和表達,包括創(chuàng)新周期、頭腦風暴、圖解運用、構繪表達等;
本書從藝術語言的視角,關注藝術對象區(qū)別于其他物品的獨特方面,即它們的視覺特性。根據媒介的類型對視覺藝術作品進行歸類,粗略分為繪畫、工藝美術、雕塑、園林、建筑、影視等。本書主要研究繪畫、工藝美術品、園林和村落等視覺藝術作品,包括古代和現當代、東方和西方、二維和三維的藝術事象,采用歷史學、藝術學、心理學、社會學等跨學科的研
《藝術學界》是由東南大學藝術學院主辦的大型藝術理論學術集刊,每年出版2期,每期約25萬字,分別于每年6月、12月出版,國內外公開發(fā)行。該著以一級學科藝術學理論為主要特色,同時兼及藝術學其他一級學科,力求站在學術前沿,集中反映觀點新穎、資料性強、較為深入的藝術理論研究成果。內容涉及藝術前沿課題、藝術史、藝術理論、藝術批評
自1949年9月25日創(chuàng)刊以來,《文藝報》一直密切關注文藝創(chuàng)作現場,及時發(fā)現問題,發(fā)現文藝創(chuàng)作新動向,是新中國文藝的重要理論評論陣地。該文叢共9卷,分理論思潮2卷、文學評論2卷、藝術評論1卷、兒童文學評論1卷、外國文學1卷、作品1卷、對話卷1卷。藝術評論卷精選了《文藝報》70年來刊發(fā)的藝術研究及影視、舞臺、音樂、美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