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以原創(chuàng)3D繪圖為主要展示手段,介紹中國古代兵器的科普類圖書。本書以史料和出土文物為基礎,詳細講述了中國古代戰(zhàn)場上常用的冷兵器和原始熱兵器。冷兵器包括槍、矛、戈、戟、刀、劍、斧、鉞、錘、鞭、锏、弓、弩等攻擊性兵器和甲胄、盾牌等防護性兵器,原始熱兵器則包括從宋代開始在軍中流行的各種燃燒性火器和射擊類火器。本書不但
本書以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動物圖案為研究對象,以東西方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為線索,發(fā)掘克孜爾石窟壁畫中的動物圖案的形式與樣態(tài),梳理歸納了其中的文化內涵與佛教寓意,揭示出其中動物圖案表現手法與表現形式。深入淺出的將新疆克孜爾石窟同域外和中原內地的佛教藝術中的動物圖案作了分析與比較,推進完善了我國動物圖案發(fā)展的理論研究。
本書總結了云南青銅時代的三個發(fā)展階段、每個階段的代表性或標志性青銅器及其年代、特征、淵源、文化關系。具體章節(jié)包括云南青銅時代各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云南青銅時代文化的區(qū)系、云南青銅時代的農業(yè)經濟、云南青銅時代的冶金術、云南青銅時代的藝術、云南青銅時代與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的經濟文化交流等,很多方面是前人未涉及的研究。本書稿還對
本書重點展現佛像的永恒之美,包括塑像、雕像、畫像,以佛像和菩薩像為主,羅漢、尊者、金剛等為輔。包括佛教名剎(如玄中寺、度門寺、歸元寺、棲霞寺、雞鳴寺、靈隱寺、靈巖寺、嵩岳寺、少林寺、國清寺、南華寺)里的塑像,以及北方各地石窟寺(如天龍山、響堂山、鞏縣、云岡、龍門)的雕像。以文史散文的筆法,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每一個佛像
本書接續(xù)《洛陽流散唐代墓志匯編》及《續(xù)集》,收錄2000年來在洛陽及其周邊地區(qū)出土的唐代墓志拓片資料300余方。目前這些墓志都流散在民間,或被洛陽本地收藏家及民營博物館收藏,或被外地收藏家及公私博物館收藏。在編錄過程中,每方墓志編者都加以釋文和標點,著錄其尺寸、書體、行款等相關信息,并配以拓片圖版。書后附有人名索引,便
本書參照小學《語文》課本,從識字表、寫字表及課文里選取文字,匯編為12級(冊),每級70個字。每個字都有宋體、拼音、來歷、成因、字性、本義、現代含義、詞語、成語、拓片、書寫筆順等元素。還帶有該甲骨文字的篆刻或書法作品。本冊為第一級。
本書收錄梁莊王墓出土玉器、瓷器、金銀器文物二百余件,通過彩色照片輔以清晰線圖,使讀者較為直觀、全面地了解梁莊王墓出土文物的文化、科技、藝術價值。
本書結合考古發(fā)掘成果,對照出土器物與文獻記載,討論了藍田呂氏家族墓反映出的北宋復古問題。書中對中國古器物學研究的發(fā)展脈絡做簡要梳理,并將呂氏家族墓放在整個中國古器物學研究的大背景下進行討論,既為呂氏復古的討論設定了明確的基調,也有利于反思其復古實踐在整個中國古器物學發(fā)展中的位置和意義,是一部考古學與美術史結合的新穎之作
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智慧和文明的結晶。保護與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賡續(xù)歷史文脈,推動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豐富中華文化,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意義。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日石刻文化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藏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基于青海省澤庫縣和日村的田野調查,
在黨中央號召之下,作為中國古代優(yōu)秀傳統(tǒng)學術門類的金石學在近年來煥發(fā)新春,獲得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其中占據大宗的中國古代墓志文獻,又是研究熱點和前沿之一。本書邀請了國內外學術界墓志研究領域的四十名專家,就墓志研究進行深入論述。全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為“通論”,按時代順序收錄歷代墓志研究綜述,下編為“專題”,為墓志專題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