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末法時代或早期風格》主體為作者近年的文學評論集,均為文學評論或對文學評論的理解。作者就當代作家和作品展開討論,或追根溯源,或探究現(xiàn)象,或放眼未來,核心則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發(fā)現(xiàn)文學寫作的向上可能,以期能摸索出當代文學寫作的某些可能和方向。附錄則通過一個現(xiàn)象的梳理,嘗試理解現(xiàn)代文學與當代文學之間的淵源和流變。作者鉆
本書以王陽明貶謫龍場政治事件、政治生涯為底色,輯錄(主要來自《王陽明全集》和《王陽明佚文輯考編年》)自貶謫緣起到去謫抵廬陵令新任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文辭210題256篇(另附謫后文3篇,門人后學撰祠記2篇)編年到月成集,并作解、注釋,為本書上部之內容,分五章。
本書是中國文藝評論(北京師范大學)基地推出的系列研究著作,聚焦于我國近期的文藝發(fā)展中的熱點現(xiàn)象和評論重心,解讀其內在的成因、路徑和根源,通過深入地分析和闡釋,從而形成了解和認識當下文藝領域進展狀況的一個指南。本書基于將作品與評論兩個方面聚合起來探析的考慮,著重關注文藝創(chuàng)作動態(tài)和評論(衍生出理論研究)兩個方面的熱點,在本
王蒙研究(第五輯)
本書能注意到縱橫不同層面的梳理和分析,突破了學術界已有的一些結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定的認識體系。從江南文學研究角度來講,本書是較為系統(tǒng)和完整的,有一定的新意;從江南文化與城鎮(zhèn)史研究的角度講,本書也有一定的開拓性,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江南地域文化和小城鎮(zhèn)的活動形態(tài)及文化意義。
《中國現(xiàn)代文學論叢(第14卷1)》由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組織編寫,主要內容是反映近期國內學界在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的成果!吨袊F(xiàn)代文學論叢(第14卷1)》按照論文的主題分為:現(xiàn)代論壇、文學史透視、文學現(xiàn)場、當代文化與戲劇研究等。作者多為高;蚩蒲性核膶W者,或在校博士生。
這是一部研究當代作家作品及各種復雜現(xiàn)象的評論集,透示出蓬勃的朝氣和年輕的思想,角度獨特,感覺敏銳,評價中肯。 汪雨萌雖年輕,但早慧早熟,對當代文學的跟蹤研究亦漸趨深入。無論是名家如莫言、史鐵生、劉醒龍、嚴歌苓,還是新人韓寒、蔡東,都能發(fā)出一家之言,而且連續(xù)發(fā)聲,量質并重,是一位有潛質的文學批評新秀。
行超的評論具有現(xiàn)場性強,密切跟蹤當前文學發(fā)展之特點,也具有感受的真誠。她對遲子建、林白、路內、林森、蔡東等的評論富于新見;而更加見出才情和文化深度的,可能是關于林兆華的第二主題,臺灣文學中的孤兒意識,駱以軍與莫言之比較分析,特別是對雷蒙卡佛,對小清新,對校園民謠的闡釋,視野開闊,觸類旁通。
唐詩人論文與評論的特點有二。其一,不是廣泛涉獵,而是早早有自己獨特的研究領域,即著重探討文學的敘事倫理或閱讀倫理,特別是關注當代小說如何書寫黑暗、鞭撻罪惡等美學問題,較為具有開拓性,有所專攻;其二,他的研究是密切結合當前文學創(chuàng)作實踐的,不斷追蹤文學新現(xiàn)象的,而不是只追求構建理論體系。其對遲子建、盛可以、張悅然、朱山坡、
北朝文學研究為什么長期沒有得到重視并深入開展呢?這與中國學者慣常以文學成就史作為文學史研究的視點有關。塢壁及聚族而居主要存在于十六國以及北朝初期,隨著北魏孝文帝遷洛,北方逐步統(tǒng)一,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建立在洛陽,鄉(xiāng)居的文人紛紛走向都市,因此文學活動漸多,文學寫作漸成氣候,由鄉(xiāng)居到都城,北朝文化在北魏時期發(fā)生了大的變化。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