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認同與審美表征,是一個涉及現(xiàn)代人集體身份和共同心靈的美學問題,是一個如何基于過去的歷史和當代文化需要進行審美創(chuàng)造和藝術變形的問題。在廣西,以民歌、花山巖畫、銅鼓、壯錦、繡球等為“原型”的民族文化再生產(chǎn),不是一種簡單的物質(zhì)再生產(chǎn),而是一種意義的再生產(chǎn),不僅反映了當代廣西多民族的整體性文化訴求,融匯了當代廣西多民族精
梁啟超是19、20世紀之交中國思想文化由古典向現(xiàn)代拓進轉(zhuǎn)型時期的一代宗師。梁啟超的思想文化創(chuàng)構面臨著中西古今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問題,面臨著民族命運與民族人格的迫切現(xiàn)實問題,他交出了自己個性鮮明卓有成績的答卷。全書主要含引言、正文、附錄三部分。從梁啟超美學思想的邏輯脈絡、主要范疇、重要命題、價值啟迪四個方面著手,對梁啟超美
本書認為,在馬克思主義的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理論模式,既顯示出馬克思主義美學對現(xiàn)代審美理論的貢獻與影響,也深刻地展現(xiàn)出了馬克思主義在把握現(xiàn)實審美文化變革與文學批評實踐的理論價值,對當代審美教育具有重大的影響。因此,本書以馬克思主義美學理論為指導,探索解決當代審美教育的問題并尋找其出路。
《意象之美:意象闡釋學的觀念與方法》集合了顧春芳教授比較有代表性的戲劇、電影及其他學術論文24篇,闡述了中國傳統(tǒng)美學的核心概念意象的當代意義。全書論述了宗白華、張世英等美學家的美學思想,梅蘭芳大師的表演藝術,經(jīng)典名著《紅樓夢》的敘事美學,電影《小城之春》《白蛇傳·情》的美學意義…&helli
《西南聯(lián)大美學通識課》是聯(lián)大美育的直接遺產(chǎn),由朱光潛、朱自清兩位大師的講義和學術成果組成,其中包括美學大師朱光潛對美感來源、美的創(chuàng)造與欣賞的系統(tǒng)性論述,以及文學大師朱自清對文藝美學的專門論述。
本書共七章,內(nèi)容包括:形象設計概述、美容護膚、化妝技巧、色彩基礎、服飾裝扮、美發(fā)護發(fā)、美甲技術,從美學、心理學、禮儀等角度對個人形象設計進行介紹。
本書將美感的哲學方面與生理、心理方面的探討結合起來,博采眾長,吸取各種研究成果,力求對美感的本質(zhì)與審美活動的規(guī)律有一個比較科學的認識與把握。第一部分是美感的基本理論研究,針對美感的概念的歷史、發(fā)展及爭論進行分析。第二部分從心理學、神經(jīng)科學的視角來分析美感產(chǎn)生的心理機制,基于心理學的研究視角,重點關注影響美感產(chǎn)生的認知加
本書在上海視覺藝術學院中國審美系列講座講稿的基礎上,由美學與藝術領域?qū)W者進一步修改、撰文完善,建構了較為清晰的理論體系,深化了各個主題的思想內(nèi)涵。全書共十講,涵蓋美學原理及中華美學精神、中國文學之美、中國戲劇之美、中國繪畫之美、中國傳統(tǒng)工藝之美、中國書法之美、中國建筑之美、中國音樂之美、中國服飾之美、中國禮儀之美等十個
《神思:審美創(chuàng)造的基點》一書凝聚了作者多年的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學術價值。作者學術視野開闊,對中外文藝理論、美學理論都很有研究。本書不僅探討了神思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中國古典美學史上的源流嬗變,而且從哲學、心理學、傳播學等角度比較并闡述了中西方學者對這種特殊藝術思維的本質(zhì)、發(fā)生及對藝術創(chuàng)作的影響的全方位探討,論證極為嚴密,
本書是作者30多年學術歷程的標志性成果選。前后由七個歷史坐標性的板塊構成。第一個板塊是中國古代文論民族文化成因的研究,代表作是《中國美學的文化精神》。第二個板塊是中國古代文論的系統(tǒng)建構,代表作是《中國古代文學原理》。第三個板塊是文藝學的學理研究,代表作是《美學關懷》。第四個板塊是佛教美學研究,代表作是《佛教美學新編》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