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原名為《近期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后改名為《中國古代史》,是夏曾佑的代表著作。作者用進化論觀點研究中國古代史,用章節(jié)體編寫,突破傳統的編撰方法,在當時是一種突破。本書依據歷史的進化和演變,把中國歷史由上古到隋朝劃分為三大時期:傳疑時代、極盛時代和中衰時代。這部書是中國近代史學目前第一部以現代歷史學研究的視角重新編
本書是一本研究《經義述聞》以及介紹清代著名學者王引之父子研究《春秋》經典的專著。《經義述聞》一書是王引之的代表著作,薈萃了王引之與其父王念孫兩代人校經的成果,也是王氏父子多年來通經致用的學術總結,記載了大量關于《春秋》經義的論說,包含父子二人對《春秋》經傳獨到的研究成果,在清代《春秋》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治經
本書是一本歷史普及讀物,是“歷史四季”系列的第二卷。本卷著力探究中國歷史上“盛世”與“治世”的真相,聚焦于漢武盛世、明章之治、漢和盛世、太康之治等20個歷史時期的來龍去脈和治國亮點,考察當時的政治、經濟、民生、文化、軍事諸方面的政策和實際情形,從豐富的史料中洞幽燭微,從歷史的橫斷面對具體問題加以探究,對盛世與治世的定義
本書是一本歷史普及讀物,是“歷史四季”系列的第四卷。本卷以電影慢鏡頭加特寫鏡頭的方式,從“前因”“最后10年”“后果”三個方面分析了秦末、西漢末、新朝末、東漢末、西晉末、隋末、唐末、吳越末、遼末、北宋、南宋末、元末、明末、清末的等14個王朝在最后10年走向覆滅的過程,并做了王朝之亡與帝王之失的小結,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對中
本書是一本歷史普及讀物,是“歷史四季”系列的第三卷。本卷從先秦時期的中興開始,梳理了昭宣中興、孝文中興、元和中興、會昌中興、大中中興、景圣中興、弘治中興、萬歷中興、同興中興總計9個中國封建帝制史上的中興時期,從“來龍”“最大看點”“去脈”三個角度介紹了各個中興的政治、經濟、文化及百姓生活諸方面,著重梳理和探究了各個王朝
本書是一本歷史普及讀物,是“歷史四季”系列的第一卷。本卷探討的是中國歷史上的新生王朝如何通過政治、經濟方面的創(chuàng)新手段鞏固統治,進而蓬勃發(fā)展。書中具體聚焦于西漢、東漢、東晉、北魏、唐、遼、北宋、金、西夏、南宋、元、明、清等13個持續(xù)時間較長的王朝,著重梳理它們各自建國立朝初期所開創(chuàng)的盛世(含治世、中興),或以某一具有代表
本書是一本通俗漫畫歷史書,主題聚焦“中國歷史小人物”。在任何一個時代的風云中,不僅有揮斥方遒的王侯將相,也有無數身處夾縫中的“小人物”,他們也有著自己豐富復雜的心路歷程,只不過大多數被湮沒在時間的灰燼里。2000多年前,秦國士兵黑夫與驚遠赴楚國征戰(zhàn),只想為貧困的家人博取一份軍功,獲得階層躍升的可能性;洪武年間,山西洪洞
宋林之奇撰。 之奇字少穎,號拙齋,世稱三山先生,候官(今福建福州)人,師從呂本中,紹興進士,累遷校書郎。當時朝廷欲令學者參用王安石《三經義》之說,之奇卻認為其為邪說,后由宗正丞提舉閩舶,乞祠家居,門人有呂祖謙諸人,有《拙齋文集》傳世。 林之奇精研《尚書》,據書前自序,則《尚書全解》乃博采諸儒之說,而以義理為去取權衡。
“湯始居亳,從先王居”之亳究竟在何地,其說紛呈迭起,歸納學術界之爭論大致有西方說,東方說,晉南說,鄭州說,河北說,漳、易水說,河北永定河、滱水說,環(huán)渤海灣說,北京說,東北說等數種。其中之晉南垣曲說,即以山西南部垣曲古城鎮(zhèn)商城遺址為“湯始居亳”之亳都。垣亳說提出后在學術界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本書圍繞商族起源、遷徙、形成和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