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洛馬基雅維里告誡政治領袖們,為了求得善果,必須有為惡的勇氣。從此他便成了狡詐與無德的代名詞。他果真該承受如此惡名嗎?昆廷斯金納在本書中力圖回答這個問題,主要考察了馬基雅維里的三部代表作——《君主論》、《論李維羅馬史前十卷》和《佛羅倫薩史》,并以令人欽佩的曉暢文筆將馬基雅維里的要旨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尤爾根·哈貝馬斯是當代德國最重要的哲學家之一,是法蘭克福學派第二代的中堅力量。由于思想龐雜而深刻,體系宏大而完備,哈貝馬斯被視為當代最具有體系性的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之一。他秉承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傳統(tǒng),繼承和發(fā)展了康德哲學,致力于重建啟蒙理性,視現(xiàn)代性為“未竟之事業(yè)”,提出了著名的交往行動理論,對后現(xiàn)代主義思潮進行了有力的批
從形式上來看,本書是一個斷代史意義上的哲學研究,即考察德國哲學從早期浪漫派到阿多諾的一個發(fā)展。但是,從根本上來說,本書試圖去追溯現(xiàn)代德國哲學得以成為可能的另一條思想線索。本書以審美與救贖為標題,當然同浪漫派對于詩、藝術(shù)以及宗教的熱情探討密切相關,但更為重要的是,一種審美的態(tài)度在他們那里得到了揭示。循著這條線索和這種態(tài)度
這是一位有著強烈道德感的統(tǒng)治者古羅馬皇帝的內(nèi)心獨白,是一部寫給自己看的書,是自己與自己的12篇對話。該書大部分是作者在鞍馬勞頓中寫成的,在書中,作者思考了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宇宙與人生的關系、理性與欲望的關系、自我與他人的關系,同時剖析了他本人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作者是古羅馬的皇帝,在政治上他沒有留下什么豐功偉績,但這本在鞍
作者力主對智術(shù)師進行歷史重構(gòu),即從智術(shù)師自己來理解智術(shù)師。在本書中,作者不僅對自己的理論立場有充分的闡述(上篇),同時更有具體實踐,即在自己的方法論立場下對普羅塔戈拉這位重要智術(shù)師的主要殘篇一一進行箋釋(中篇),最后將普羅塔戈拉的思想放在整個希臘古典時代的思想語境中進行了評價(下篇)。作為智術(shù)師研究新范式的代表作之一,
《有序與渾沌·美的光輝:柏拉圖與莊子美學思想比較研究》為作者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作者選擇中西美學思想史上的兩位代表人物(莊子、柏拉圖)的相關思想為研究對象,鑒于柏拉圖的“理式”和“靈魂”表現(xiàn)出的秩序性,以及莊子的“道”和“心”表現(xiàn)出的渾沌性,作者基于“有序”與“渾沌”一對范疇的對比,展開柏拉圖與莊子美學思想的比較研究,
《西方哲學原典導讀》是特色專業(yè)——-西北政法大學哲學專業(yè)張波老師編著的一部關于西方哲學原著導讀的專業(yè)教材。全書介紹了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理想國》等幾十部從古希臘到黑格爾的原著(部分是節(jié)選),每部書分為文本介紹、原著解讀、相關參考資料和思考題四個部分。該書立論恰當,邏輯嚴謹,文字流暢,是一部哲學專業(yè)師生和愛好者的必備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設計了一幅正義之邦的圖景:國家規(guī)模適中,以站在城中高處能將全國盡收眼底,國人彼此面識為度。柏拉圖認為國家起源于勞動分工,因而他將理想國中的公民分為治國者、武士、勞動者3個等級,分別代表智慧、勇敢和欲望3種品性。柏拉圖在本書中展現(xiàn)了很高的文學才能,人物性格鮮明,場景生動,對話充滿情趣,嚴密的論證配以
《回憶蘇格拉底》記錄了蘇格拉底一生的言行,著重追述了蘇格拉底對政治、宗教和道德等問題的看法。本書的問世為深入研究蘇格拉底提供了寶貴的資料!短K格拉底之死》收錄四篇對話錄,記述蘇格拉底之死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也向世人展示了蘇格拉底獨特的生活、思想和人格魅力。
本書研究的重點在于對“幽靈學”產(chǎn)生以來學術(shù)界的觀點進行質(zhì)疑,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被哲學界忽視的若干看法,從而以問題的形式回應了德里達對馬克思主義的回應(挑戰(zhàn)),對德里達晚期思想的研究同時也融入了對中國現(xiàn)代化視域的反思,并思考寬恕學對構(gòu)建和諧社會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