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學(第2版)》分為三個情境,即“中華名山”、“中華秀水”、“中華名勝”,每一情境包含7個典型代表,每一典型代表設置了學習目標、學習任務、拓展閱讀、能力訓練4個部分。本書以著名景點為線索,以名家名篇游記、散文、詩詞歌賦為內(nèi)容,以導游詞為案例,以典故、傳說、楹聯(lián)、故事等相關材料為依托,以導游實訓為重點,力求保證旅游
在黨的十九大精神指導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為推動文學研究走出去,也為了促進東亞漢文化圈的文學研究與交流,于2016年與日本佛教大學簽署了為期三年的合作研究協(xié)議,以期推進雙方共同的學術研究。在此基礎上,21017年的春秋兩季雙方共進行了兩次學術研討,主題為2017:全球化視野下的中日、東西方諸項研究,兩次會議共有3
《沈從文的文學地圖》以沈從文的人生履歷為線索,以其人生各個階段的文學活動和文學作品為焦點,聚焦其人生和創(chuàng)作,解讀深從文的人生和作品。中國文學界紀念沈從文的各個版本的書比較多,基本都是圍繞其的文學作品及情感方面,本書另辟蹊徑,以沈叢文的人生履歷為線索,以鳳凰、北京、上海、青島、昆明、濟南、咸寧等沈從文人生驛站為節(jié)點,形成
《漢語新文學與澳門文學/澳門文化叢書》從整個漢語文學世界的宏觀角度審視澳門文學:澳門文學提供的經(jīng)驗及其文學書寫是獨特的文學存在,澳門文學組織及其媒體形態(tài)為澳門文學的發(fā)展提供了優(yōu)勢條件,而澳門文學的特有生態(tài)為漢語文學的生息與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成功的范本!稘h語新文學與澳門文學/澳門文化叢書》在全世界漢語文學的總體框架中,討論
本書主要從歷史和文化的視野,在細讀文本的基礎上,對中國歷史上的一些文學經(jīng)典和現(xiàn)象進行了多角度、跨學科的貫通式研究。所論對象涵蓋先秦儒家經(jīng)典、元代雜劇、明清小說和戲劇等,涉及美學、傳播學、文化學、倫理學、翻譯學等多個領域。
本書在生態(tài)危機愈演愈烈而文學的處境也每況愈下的時代背景下,從地球生態(tài)危機與文學終結論、自然作為文學的根、文學的失根狀態(tài)、文學自然之根的培護、文學的自救與救贖等方面對生態(tài)文藝學和生態(tài)批評進行了探討,以期為現(xiàn)代人走出生態(tài)困境,為當代文學走出生存危機做出理論指導。
《越界與整合:第二屆兩岸四校中文學術營論文集》是第二屆兩岸四校中文學術營交流活動的集中成果展示,收錄了兩岸四校很好學子的21篇論文,內(nèi)容涵蓋文獻源流與思想史考辨、古典作品的文學文本闡釋、現(xiàn)代語境下的文學傳統(tǒng)、翻譯與異域之眼、語言與文化等方面,顯示出四校學子在上述領域內(nèi)的專業(yè)性和開拓性,可謂琳瑯滿目,開人眼界。
本書以后理論時代文學理論的知識生產(chǎn)與創(chuàng)新為論域,旨在探討進入當代社會復雜思想文化背景下,面對理論的死亡、反理論等多種質(zhì)疑性論斷及人文科學面臨的危機狀況,從價值論角度深入思考當前中國文論發(fā)展的基礎性問題,探討具有中國話語特色的文學理論,如何踐行其知識生產(chǎn)的使命,如何以正確的價值選擇提出面向中國現(xiàn)實文化境況與文學場域的重要
本書在黃海章先生《中國文學批評論簡史》的基礎上補充修訂而成。黃海章先生是中國文學批評史研究的先驅者之一,又精于《文心雕龍》研究,成果甚豐。上起先秦,下至清末,本書作者對各個不同時代的文論、詩論、詞論進行了仔細的剖析,對某些古代文藝理論、文學原理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其持論公允,見解獨到,亦對今天的文學批評、文藝創(chuàng)作有啟迪和
《林畏廬先生學行譜記四種(外一種:文微)》是繁體豎排影印本,影印了朱心佛先生兩部著作:《林畏廬先生學行譜記四種》《文微》。其中,《林畏廬先生學行譜記四種》以世界書局1949年版為底本,《文微》以民國三十三年雙流黃氏濟世堂刻本為底本。這兩本著作主要是朱心佛對其老師國學大師林紓的學術思想和講課筆記的整理。書稿有較高出版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