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為:天路歷程;耶教如是說;行者的足跡;儒生如是說;荒原疾行五部分。主要內容包括:裂開的巖石、“精神狩獵”、在禁律面前、沉默的“福音”、另一種福音、“撥開霧見青天”、“今不如古”等。
傳統(tǒng)與處境是人類文化發(fā)展過程中的一個核心話題,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遭遇到的問題。本書在討論當代*著名的生態(tài)女性主義宗教學家——麥菲(SallieMcFague)的著名思想實驗“隱喻神學”的基礎上,考查這種以隱喻、寓言和模型等為概念基礎的方法論,在處理傳統(tǒng)文化與女性主義、生態(tài)主義等現(xiàn)代性問題的沖突
利瑪竇是溝通中西文化的**人,他對中西文化融合作出了杰出的貢獻。利瑪竇在韶關傳教六年,向瞿太素等國人系統(tǒng)地傳播了西方的初等數(shù)學、歐氏幾何和非歐幾何等數(shù)學知識,并與瞿太素一起嘗試翻譯了西方數(shù)學巨著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卷,使韶關成為西方數(shù)學系統(tǒng)傳入*國大陸*早的地方之一。本書主要介紹利瑪竇在韶關六年傳播西方數(shù)學及其促
《清教與美國美國精神的尋根之旅》旨在美國歷史語境下,梳理清教闡釋與清教研究,透視各個歷史時期的闡釋主導之音,如班克羅夫特、亞當斯兄弟、布魯克斯、門肯、帕林頓、米勒、伯克維奇等著名批評家的清教思想,分析批評家們與時代的互動、其闡釋立場、研究方法、意識形態(tài)、影響等,揭示他們筆下清教與“美國”的關系。 清教
《湯若望傳(第二冊)》介紹德國著名的來華傳教士、文化交流者湯若望的一生。湯若望學識淵博、不倦于學,熱心傳道,歷經明清交替,為中國的歷法、科技與宗教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作者魏特從家世、出生、童年、學習、傳教活動方面,對其在東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作用予以揭示。同時通過湯若望的相關記載,也展示了明清歷史的若干片斷。下冊主要
《國家教育與宗教基督教教育會與近代中國/暨南大學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社會研究系列叢書》講述了基督教教育是近代以來中西方互動的一面鏡子,跨越國家、教育與宗教之間。本書選擇近代中國的基督教教育會為研究對象,將其置于晚清民國時期的特定時代背景之下,通過對此代表整個基督教教育界的機構進行透徹的研究,從一個側面展現(xiàn)在諸多因素不斷沖擊
教堂建筑的興起,與中世紀歐洲宗教史有著密切的關系。基督教會不僅在政治上支撐著歐洲的封建社會,而且還影響著整個社會的文化事務。作為宗教活動的場所,教堂建筑便成為中世紀歐洲建筑的主體,為了追求天國的幻影,歐洲建筑師們紛紛遠離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傳統(tǒng),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風格。 文藝復興運動開始后,人文主義
《錢德明:18世紀中法間的文化使者》旨在對18世紀來華耶穌會士代表人物錢德明(Joseph-MarieAmiot,1718-1793)進行綜合性研究,在接受研究框架內突出語境研究、翻譯研究和形象研究,重點梳理錢德明的著作、翻譯以及他在與西方學者交流活動中的互動角色,進而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對其定位。本研究以錢德明的復雜文化
《傳教士韓寧鎬與近代中國》敘述了德國傳教士韓寧鎬的一生,而主要講他在中國山東傳教的經歷。他為了宗教事業(yè)在中國的發(fā)展,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對中國老百姓抱有善意。盡管存在文化的差異,他仍然努力了解中國文化,化解了遭遇到的種種沖突。這本傳記也可作為了解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的參考資料。
《近現(xiàn)代基督教的中國化》是2013年11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和福建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合辦的“近現(xiàn)代基督教的中國化”國際學術研討會部分論文的結集。 中國是一個疆域廣大、主體文化悠久穩(wěn)定、地域風俗各異、民族多樣的國家,異域宗教信仰在各個地域呈現(xiàn)出的不同蛻變形態(tài),在不同歲月對中國社會引起的“沖擊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