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南昌漢代;韬顕z址博物館館藏精品介紹圖錄,收錄了館藏精品文物140余件(套)。全書分為“金吉;琛薄懊烙窈;琛薄暗て岷;琛薄皶愫;琛彼牟糠。包括青銅器、玉器、漆器、簡牘等。每件器物選用整體及局部精美照片進行展示,配以少量線圖、文字輔助說明,以
為深入挖掘革命文物深厚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紅色文化基因,凝聚黨和人民群眾建設經濟文化強省的磅礴力量,山東博物館立足全省有代表性的珍貴革命文物,編撰本書!读⑿蔫T魂》基于山東黨史脈絡和革命文物的性質特點,共分“大道火種”、“民族先鋒”、“血火淬煉”
華光礁Ⅰ號沉船遺址位于西沙永樂群島南部的華光礁環(huán)礁內側。1998至1999年,文物部門對該沉艙遺址進行了水下調查與試掘,出水文物1800余件。2007至2008年,原中國國家博物館水下考古中心和海南省文體廳又開展了兩次搶救性發(fā)掘,作為南宋前期沉船,“華光礁1號
本書為鄂爾多斯烏蘭木倫河流域考古發(fā)現(xiàn)的精品文物圖錄。烏蘭木倫河流域調查和試掘石制品的石器工業(yè)具有中國北方舊石器時代中晚期文化的特征,是中國舊石器文化演化中的重要一環(huán),同時也存在一些西方文化元素,表明鄂爾多斯地區(qū)是早期人類遷徙和文化交流
本書是原《考古》雜志社社長施勁松和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和文化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唐氏早期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李峰主編的一部紀念文集,紀念現(xiàn)代中國最重要的考古學家之一、西周考古的奠基人張長壽先生和考古、古文獻和古文字學家陳公柔先生,收錄了40余篇考古、古文字方面的學術文章以及追憶文章,具有一定的學術水平和價值。原稿共有序2篇
這是一部面向普通讀者的敦煌歷史文化通俗讀物。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國史;這是從石窟發(fā)出的敦煌史,也是從敦煌出發(fā)的中國史。作者沿著時間脈絡,講述各個時期敦煌相關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時融入了最新的學術進展。敦煌,邊地如何納入帝國版圖;敦煌,文化貿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為超級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運如何走向,大
文物,并不是僵死的東西。它們是一群曾經活過的人的思想、信仰和意圖的表達,像琥珀一樣,凝固了我們祖先眼中的宇宙、世界、他人和自己。中國文明和文化的DNA,就藏在這些琥珀里面。本書以72件文物為載體,分18個主題,講述了從上古到王陽明數(shù)十個世紀中我們祖先的哲學思考。這些思考塑造了中國文明的精神底色,也奠定了中國人需要堅守的
本書為北京輕軌L2線通州段次渠站、垡渠南站、亦莊火車站土地一級開發(fā)項目B1、B2、D1、E3-1地塊的考古發(fā)掘報告集。在上述地塊的考古發(fā)掘中,共發(fā)掘了古代墓葬79座(遼代1座、清代78座)、唐代窯址1座,出土了陶、瓷、銀、銅等不同質地的文物。這些發(fā)現(xiàn)完善了通州區(qū)的考古學研究資料,增添了北京東南部的物質文化史信息,豐富了
自2010年以來,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對青龍鎮(zhèn)遺址開展了長期的考古勘探和發(fā)掘工作,獲得了許多重要發(fā)現(xiàn),使這座湮沒于地下的唐宋時期港口重鎮(zhèn)逐步揭開了神秘面紗。青龍鎮(zhèn)遺址位于上海市西部的青浦區(qū)白鶴鎮(zhèn),歷年發(fā)掘發(fā)現(xiàn)了房基、水井、灶、鑄造作坊、灰坑、河埠頭、墓葬等大量遺跡,出土了包括數(shù)十萬片瓷片在內的大量遺物。本書為青龍鎮(zhèn)遺址
龍泉驛位于成都市區(qū)東南翼,是唐代設立的古驛站之一,它屬于成都東向交通的第一站,由西向東,連接成都與重慶兩座中心城市,明代之后龍泉驛的區(qū)位優(yōu)勢更加明顯,成為各路人員流、貨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文化流的樞紐。本書基于這樣的歷史背景,努力通過對眾多歷史文獻的爬梳和田野考察,還原成渝古驛道上的重要驛站——龍泉驛的前世與今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