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象生成戲劇和電影的意象世界/北京大學藝術學文叢》選入作者顧春芳近十年來比較有代表性的戲劇、電影以及其他藝術學論文三十五篇。內容包括戲劇基礎理論、戲劇評論、電影評論,以及對其他藝術和美學問題的思考,大致涵蓋戲劇學和電影學的基本理論和重要美學問題。這些文章總體上思考和研究藝術的意象生成和美感問題。
《阿甲戲曲筆記(套裝共2卷)》為我國戲曲理論家、導演阿甲先生的遺稿,是他從1959年起至1994年所作的戲曲筆記,共近四百篇。在這些筆記中,阿甲先生對中國戲曲表導演藝術進行了深入而充分地思考,而他所發(fā)表的諸多具有代表性的戲曲理論研究論文均能在這些筆記中找到理論思考來源。可以說,從這些筆記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這位戲曲理論大
《菊部珍聞》系學苑出版社“民國早期戲劇文獻書系”之一種。該系列已出版《新劇考證百出》一種。《菊部珍聞》系中國早期話劇運動先驅、同時也是戲曲活動家的朱雙云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戲劇畫報》《蜜絲》《社會月報》《戲》等刊物上所開“菊部珍聞”專欄所發(fā)表文章的結集。朱雙云本有結集出版的意愿,后因抗戰(zhàn)軍興,未能如愿,F由上
本書是文化部重點課題“中國戲曲、民族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現狀調查”項目成果的“戲曲卷”部分,全書分為調查報告、調查數據和數據索引部分。本卷為數據索引。
隨著“漢語熱”不斷升溫,全球對中國文化產生了強烈的興趣和多元化的需求。為了幫助孔子學院(課堂)很好地開展教學及文化活動,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陸續(xù)推出了《百部中國經典影視作品》、《百首中國經典音樂作品》、《百部中國經典戲曲作品》和《百部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等項目,為全球孔子學院提供更豐富的教學資源。《百部中國經典戲曲作品
華縣皮影自13世紀初期隨軍進入中亞細亞,到新中國成立,一直在陜西與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當前,在以習近平同志為zong書記的黨中央的帶領下,在“一帶一路”的戰(zhàn)略決策下,陜西作為絲綢之路的起源地,堅持文化先行,樹立文化yin領經濟的高度自覺,進一步深入挖掘研究華縣皮影的核心價值,積極探索華縣皮影的傳承與發(fā)展機
西藏藏戲在廣泛吸收本土苯教祭祀儀式,佛教羌姆舞蹈,民間說唱和民間歌舞藝術的基礎上又汲取了印度外來文化的滋養(yǎng)而形成。戴面具表演時藏戲的基本特征。藏戲面具中不同色彩的面具不僅象征角色各自不同的身份、地位及其個性特征,同事也蘊含著對角色在道德層面上的褒貶評判。西藏藏戲服飾既汲取了藏民族生活袍服風格,又深受宗教文化、漢族、蒙古
陳瑜、馬莉莉、茅善玉是上海滬劇院三位卓越的表演藝術家,她們才華橫溢,藝術風格獨具,堅守薪火相傳的滬劇傳統(tǒng),又有著相當的創(chuàng)造力,賦予紫竹調與時俱進的生命活力,成為上海滬劇院靈魂般的核心藝術家,構筑了滬劇舞臺鄉(xiāng)音裊裊、芳馨遠播的一片燦爛星空!讹L中的紫竹調》即為這三位滬劇表演藝術家的藝術評論合集,通過專家評論、藝術自述、精
《福建“戲改”:國家與民間》的整體思路是通過討論革命國家強力進入傳統(tǒng)戲曲領域,如何展開傳統(tǒng)戲曲文本的改造、形式的改造、人的改造、劇種的改造、市場的改造等問題,觀察國家話語如何與民間力量展開博弈。內容包括中國當代“戲改”進程中的十七年“戲改”;國家話語的裂痕——十七年“戲改”的“劇本改編”;十七年“戲改”與福建地方戲劇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