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于文物保護修復工作的研究報告!敦S都縣館藏金屬文物保護修復研究》是2015年至2021年期間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原重慶市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對重慶市豐都縣文物管理所館藏或出土的六個金屬文物保護修復項目的匯總,主要介紹了青銅器、鎏金青銅器和鐵器的保護修復及相關研究工作,并展示了部分保護修復工作的效果。全書正文共分
本書為“吉光片羽一湖南考古出土陶瓷特展”配套的同名學術著作。全書以時間為主軸,兼顧陶瓷工藝演進和社會總體歷史文化發(fā)展兩條線索,共分為“化泥為器”“陶瓷之間”“紅焰輕花”“窯滿三湘”“新生之路”五個部分,以出土陶瓷標本和全省博物館館藏陶瓷精品420余件(組),為讀者呈現(xiàn)近兩萬年以來湖南陶瓷發(fā)展與社會文化成就交相輝映的精彩
跨湖橋是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古湘湖中跨越上下湘湖的一座古橋。在橋的旁邊,有一處沉睡了約8000年的古人類遺址一跨湖橋遺址。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從考古地層學、類型學和科學測年三方面的角度,確定跨湖橋遺址的年代為距今8200年至7000年,整體上超過河姆渡文化的年代。在文化性質上,確認是一種”山地型文化”向“平原型文化”演化的
“浙江考古與中華文明研究”叢書之一。作者是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員、辦公室副主任。從事商周戰(zhàn)國秦漢六朝考古。主持或參加了安吉縣古城漢墓群、湖州市楊家埠鎮(zhèn)漢六朝墓群、慶元縣潘里壟宋代窯址、麗水市處州府城等墓群和遺址的考古發(fā)掘。發(fā)表學術論文和報告20余篇。從西漢立國到南朝陳覆滅的800年,是浙江從困頓到再次崛起的歷史。
浙江居于東南一隅,但古代文化獨特而發(fā)達。輝煌的歷史,給浙江留下豐富多彩的遺址、墓葬等物質文化遺存。在這漫長的歷史時期,通過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浙江地區(qū)的文化早已擺脫了單一的區(qū)域文化樣貌,日益豐富多彩。本課題將依托浙江最新考古成果,開展浙江新石器時代考古、越國考古、浙江漢六朝考古、吳越國考古、南宋考古等六個通史選題的研究工作,
本書是“策展3:物與空間”2021年度策展研究與實踐研討會專輯的下冊。2022年2月12日至13日,由杭州市園林文物局主協(xié),杭州博物館(杭州博物院(籌))、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杭州中國刀剪劍、扇業(yè)、傘業(yè)博物館)承辦的第三屆策展研究與實踐研討會“策展3:物與空間”在杭州博物館召開。來自全國10余家博物館以及高校博物館學及
本書從全國范圍內遴選出古代水利工程等工程類遺產(chǎn),水利管理機構衙署、祭祀場所等建筑類遺產(chǎn),水利碑刻和鎮(zhèn)水獸等石刻石雕、水利名人墓葬等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chǎn),水利輿圖、文獻、生產(chǎn)生活用品等可移動的文化遺產(chǎn),以及水利口頭傳說、祭祀儀式、傳統(tǒng)工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等各類典型水文化遺產(chǎn),以圖文并茂形式介紹其歷史沿革、遺產(chǎn)概況和保護現(xiàn)狀
定邊古寨在縣境內星羅棋布,大多筑修于清末到民國年間。本書以古寨圖片為主,文字說明為輔的形式編寫。詳細介紹了當?shù)毓耪?13座,內容包括古寨名稱、古寨寨主、筑修時間、筑修起因、筑修過程、以及古寨所在鄉(xiāng)鎮(zhèn)、村落位置,并測錄了古寨海撥、經(jīng)緯度。記錄了古寨規(guī)模、型制、保存現(xiàn)狀,記述了每座古寨的經(jīng)歷、承傳,以及與古寨相關的家族、
2012~2015年,四川大學考古學系、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所組成聯(lián)合考古隊,在青海省玉樹州境內的通天河流域開展區(qū)域系統(tǒng)調查和考古發(fā)掘工作,發(fā)現(xiàn)了大量細石器遺存。 本書以登額曲流域14處石器點獲得的石制品為研究對象,以探討流域內的石
夏文化研究近來得到中央領導的高度關注,已成為目前的學術熱點。本選題首先對二里頭遺址及以其代表的二里頭文化的基本情況進行介紹與梳理,然后從考古學角度來論證為何其是最早中國。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傳世文獻和學術史的梳理與分析,論證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二里頭都邑是夏都,乃目前最合理的學術推論,也即最早的中國姓夏。最后,從政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