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金陽論道·《道德經(jīng)》系列叢書”之種,主要是對《道德經(jīng)》前九章的釋讀,由演講錄音整理而成。本書意在重新解釋老子文字中“有與無”的內(nèi)在本質(zhì),通過對“有與無”關系的再闡釋,展開對老子智慧更深層次的解讀。作者結合自身在繪畫藝術方面的實踐和對老子文字的體悟,為我們提供了關于《道德經(jīng)》新的注解版本。
《周易》的基本觀點是“唯變所適”!斑m”不是消極的適,而是積極的適,在適應中,讓事物朝著于自己有利的方向變化。面對任何占筮者,《周易》都不會簡單地告訴你問題的答案——吉還是兇,而是按照它的游戲法則,詳盡地分析于你有利與不利的各種因素,讓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處
該書以“儒家經(jīng)典”與“記憶理論及其呈現(xiàn)形式”(歷史語境)的雙向建構為線索,具體地考察了西漢景帝武帝時期儒家經(jīng)典文獻的生成過程和演變軌跡,并對此作了深入而很富有創(chuàng)見性的探討。全書分上、下二編,“上篇”論述西漢景帝武帝時期的歷史、社會與政治,考察了儒家經(jīng)典文
該書由作者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高級總裁班等單位演講稿的整理而成,從宏觀的角度介紹了法家及其思想。該書解析了法家以及法家思想的淵源,分析了法家務實主義的哲學思維方式,梳理了法家對道德文化、對民性、對君臣、對法制、對政治改革、對經(jīng)濟改革
《孟子》一書是儒家經(jīng)典著作,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nèi)容!睹献幼g注》旨在培養(yǎng)人們的倫理道德觀念,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大學》《中庸》原是《禮記》中的兩篇,南宋理學家朱熹首次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匯集在一起,并為其作章句集注,成《四書章句集注》一書,對后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書作者綜合利用了《十三經(jīng)注疏》及《四書章句集注》等前人研究成果,對《大學》《中庸》進行譯注。該書旁征博引,注釋簡要,譯文通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譯本。
自漢代至今,《論語》注本達兩千多種,但有些注釋仍有可商榷之處,F(xiàn)代許多《論語》注本,只有簡注和“意譯”,無語法分析,中學生或一般讀者很難據(jù)以讀懂原文!墩撜Z新注》希望幫助中學生讀懂《論語》。本書先介紹漢、唐、宋諸大儒的見解,再簡明扼要地對詞語進行注釋,并進行語法或修辭分析。譯文為直譯,可對應理解原文,結合注釋學習古漢語
曾幾何時,朝鮮戰(zhàn)爭、越南戰(zhàn)爭、阿富汗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利比亞戰(zhàn)爭,接踵而來。戰(zhàn)爭,奪走了多少人的生命,摧毀了多少人的家園,留下的是孤兒、寡母、廢墟和動亂。如今,戰(zhàn)火仍然籠罩著中東,成千上萬流離失所的難民涌向歐洲。為此,作者忘卻自己已是耄耋高齡,不惜衰朽殘年,依然夙夜匪懈,竭忠盡智,完成這部著作。因為老子哲學是呼喚人類理
周王室東遷以后,學術重心由王官逐漸移向民間,自老子、孔子、墨子以后,一時大思想家輩出,如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皆能著書立說,而成一家之言,后世因稱這些思想家為“先秦諸子”。先秦諸子的學說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后世思想學派莫不淵源于此,諸子著作是了解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寶貴資料。本書對諸子思想進行了
本書是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谷繼明創(chuàng)作的一部釋讀中國文化經(jīng)典《周易》的普及、導讀類學術書,從初識《周易》到《周易》的筮法,再到易學小史等,深入淺出,娓娓道來,帶領讀者領略中國“六經(jīng)”之一《周易》的無窮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