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運泰院士是國際著名的地球物理學家,為地震學的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從20世紀70年代起,他開創(chuàng)并發(fā)展了中國震源物理過程的研究工作,積極倡導和從事數(shù)字地震學研究,增進了對地震破裂過程時空復雜性的認識.半個多世紀以來,陳運泰院士筆耕不輟,發(fā)表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本書選錄了陳運泰院士自1971年至今所發(fā)表的60篇論文,內容涉
地球自身的歷史復雜而漫長:全球冰期多次出現(xiàn),陸地也經歷了碰撞和分離,彗星和小行星曾經災難性地撞擊地表,猛犸象和恐龍繁盛又滅絕,最終才有人類的誕生。人類對地球具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是這一歷史變幻莫測,人們如何發(fā)現(xiàn)地球的復雜過往,又如何收集并解釋相關證據(jù),是哪些人在不遺余力地重新構建地球史的檔案?薩頓獎章得主馬丁&middo
繪本以一個小男孩的視角,講述了一場地震的發(fā)生。在課堂上,地震突然發(fā)生,一時間整個世界都在搖搖晃晃,關鍵時刻,小男孩想起爸爸教過他的地震自救方法,他躲在墻角的桌子下面,躲過了危險,可還是被埋在了廢墟里。小男孩謹記爸爸的話,在黑暗中耐心等待救援。終于,廢墟被掀開,一束光照了進來,透過光亮,小男孩見到了爸爸,還有很多解放軍叔
本書重點闡述地球物理約束反演問題,并結合地球物理領域中的部分正反演問題的應用展開探討。由于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種類繁多,作者的研究領域有限,應用案例主要集中在電法勘探上?紤]到反演理論的通用性,其他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數(shù)據(jù)反演也可以參考本書中的應用案例。全書共分為6章。第1章概要介紹了各種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方法
本書以面向公眾的地震災害信息采集與服務為主線,介紹了地震災害信息特點以及多源信息、公眾在地震災害采集和分析中發(fā)揮的作用,并對地震災害信息挖掘研究進展進行總結;圍繞公眾參與式的地震災害信息分析需求,闡述了PPGIS、基于網絡眾包的信息收集、大數(shù)據(jù)分析、公眾參與式的自然語言處理等相關理論和方法;介紹了基于遙感監(jiān)測和臺站的地
本書是關于“地震預警系統(tǒng)”的研究專著,專業(yè)性較強,可為相關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礎理論和相關專業(yè)知識。全書共4章,內容包括地震預警相關基本知識、地震預警震級的確定、斷層破裂主方向和破裂方式的快速確定、地震動場的實時估計等。本書針對地震預警系統(tǒng)中大震地震動場的確定,系統(tǒng)地對相關知識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論述、分析和研究。為了突出與實
地震資料解釋基礎
本書記述了郭增建等地震科學的開拓者,于1958年在甘肅、寧夏對1920年海原大地震、1739年賀蘭山大地震進行科學考察的過程及成果。全稿主要由5部分組成:第一部分——1958年地震預報科學考察紀實,第二部分——考察報告,第三部分——1958年前郭增建對地震預報研究的檔案手稿,第四部分——存檔的海原大地震珍稀照片,第五部
本書主要介紹地磁異常快速、精細反演的方法和技術,特別是針對磁法勘探中存在的剩磁、退磁效應問題,提出剩磁條件下的磁異常振幅反演技術、磁化強度矢量反演技術;以及通過磁異常反演提取剩磁信息及磁異常分離方法,討論強磁性體的退磁作用及磁場響應特征,介紹剩磁與退磁同時存在的復雜條件下地磁異常反演方法。
本書根據(jù)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地震地質環(huán)境特征,采用點-面結合的方法,對穩(wěn)定大陸地震構造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通過布格異常梯度的定量研究,給出了江淮地區(qū)中強地震孕育發(fā)生的深部構造格局,探討了深淺部構造關系與解耦現(xiàn)象。在第四紀盆地與中強地震關系方面,通過洞庭湖盆地周緣斷裂活動性調查,提出了該盆地第四紀演化模式及與中強地震關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