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些是中國南部的一種少數(shù)民族,過去雖未成為專門的研究對象,但被許多游客遇見并描述過。《么些研究》為西方學者較全面系統(tǒng)研究中國納西族及其文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在東西方學術影響都較大,將其譯出很有必要。
本書系統(tǒng)論述了中緬景頗族語言的異同,并做了一些理論概括。全書包括中緬跨境景頗族概況、中緬跨境景頗族使用的文字、景頗族諸支系語言特點比較、中國景頗族的語言生活、緬甸景頗族的語言生活、中緬跨境景頗族語言生活比較、中緬跨境景頗族語言的語言接觸和語言影響、邊境縣語言教育個案分析等8個部分。通過中緬景頗語特點的比較,大致形成了以
該書系郭永秉先生近些年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分成五類:古文字考釋與研究、青銅器銘文研究、戰(zhàn)國竹書研究、馬王堆漢墓文字資料及秦漢文字研究、書評與文評。涵蓋了作者自2011年至今的研究方向和寫作范圍。書中有些文章涉及的若干字,大多是古文字學界歧說較多,問題稍顯復雜的。有的考釋意見作者自認有比較確信的意見
這是作者近年有關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的文章結集。其中主要部分是對甲骨、銅器、簡帛、兵器、璽印等字詞的考釋,此外還有一些有關名物的考證,另有個別涉及到古代史、考古學、中國古典學重建等問題的論述以及一些序和書評。此次整理結集出版,可以借此了解作者的研究脈絡,也可以接觸到相關學術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某些新書的內(nèi)容梗概。
東鄉(xiāng)語屬阿爾泰語蒙古語族。長期處于西北漢語方言的包圍之中,與漢語密切接觸,是受漢語影響*深的語言之一。上編我們以唐汪話語音為代表,以借詞既是語言滲透的起點,又是語言混合的關鍵為突破口,對東鄉(xiāng)語不同時期、不同層次的漢語借詞進行溯本求源,得出大量的借詞不僅會改變一種語言的詞匯系統(tǒng)和語義系統(tǒng),而且可以使借入語的語音語法發(fā)生變
本書是作者近幾年發(fā)表文章的合集,主要包括漢語研究、少數(shù)民族語言研究、漢語與少數(shù)民族語言的對比研究等,內(nèi)容方面,書稿不僅包括語言本體方面的研究,還包括語言使用情況的研究,既有語言個案的研究,也包括語言理論的總結和思考。
哈佛大學燕京學社圖書館收藏的598卷東巴經(jīng)書和三幅東巴教卷軸畫,其中有510冊是約瑟夫·洛克(JosephCharlesFrancisRock,1884-1962)在中國云南搜集的,而88冊得自于昆廷·羅斯福(QuentinRoosevelt)。這些東巴經(jīng)書的形制大致上為長方形,長約30厘米
《中泰跨境苗語對比研究》選取泰國難府苗語和中國文山苗語、臺江苗語、矮寨苗語等四個點為主要的對比點,對中泰跨境苗語的使用現(xiàn)狀、語言結構進行系統(tǒng)的對比。中泰苗族在語言使用上的共性是:基本保留自己的母語,普遍兼用國家共同語,母語口頭文學的傳承出現(xiàn)代際斷裂,詞匯選用出現(xiàn)代際差異。個性是:泰國苗族母語保留比中國好,沒有出現(xiàn)群體性
本書共收錄29篇論文,論文作者大部分為國內(nèi)外語言學界的知名學者。論文分別涉及語言資源調(diào)查和保護的各個方面,既有理論探討,也有實踐經(jīng)驗,還有方法技術的創(chuàng)新,代表了中國語言資源保護研究的前沿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