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為了滿足校內教學的需要,作者編寫出版了《港澳臺稅制》一書,受到了校內及社會上不少讀者的歡迎與好評。一些讀者建議按照變化了的情況,繼續(xù)編寫新的《港澳臺稅制》。為此,作者根據(jù)截至2008年底的有關文件資料,對《港澳臺稅制》進行了修訂。
人類是自然界的產物,財政則是人類社會的產物,生動的財政史足以反映一個國家驚心動魄的歷史!洞蟮乐校褐袊斦罚ㄉ现邢拢ㄌ籽b共3冊)》之所以沒有直接稱為《中國財政史》,是因為其寫作方式、內容編排有別于傳統(tǒng)做法,是學術著作中的另類,因此只能用一般散文書名《大道之行》作為主標題,而用《中國財政史》作為副標題!洞蟮乐校
《納稅實務》根據(jù)中職財經類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目標均需要,結合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立足于職業(yè)崗位對涉稅業(yè)務知識的需要,注重以培養(yǎng)能力為本。在理論知識上,吸收稅法改革的最新信息,結合新《企業(yè)會計準則》,以企業(yè)主要稅種應納稅額的計算、納稅申報和涉稅業(yè)務賬務處理為主線,闡述了我國現(xiàn)行主要稅種的基本法律規(guī)定和涉稅業(yè)
近三年來國家都在為補貼的大眾化辦公進行努力,比如說要建立一個“中國農民補貼網(wǎng)”,在這些工作還未完善前,應廣大農民朋友們的需求,由白芯主編的《怎樣領取國家財政給農民的各種補貼》在有限的篇幅下,在實用篇中對農民主要申請的補貼項目進行詳解,在政策篇中綜合概括國家政策。對2009年國家完善、出臺的一些新的補貼政策,以典型問
讀者面前的這本中國財政政策報告2008/2009,是作者所完成的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委托課題——“建立全口徑政府收支預算管理制度”最終成果的主體部分!皩嵭腥趶筋A算管理”的提法,可以追溯到2003年10月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在那次會議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21條
本書主要從回顧廣東地稅信息化建設的探索歷程的角度,探討治稅理念的深刻變化。本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介紹廣東地稅信息化的建設發(fā)展:廣東地稅信息化的基本歷程;廣東地稅信息化取得的成效;進一步推進廣東地稅信息化建設的建議。
本書詳細解讀了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稅暫行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yè)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yè)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實施以來制定的若干配套文件,以及近兩年來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頒布的關于土地增值稅、個人所得稅,房產稅,城鎮(zhèn)土地使用稅,契稅,印花稅等的稅收政策
本書研究了經濟增長與社會公平比較突出的問題,分為財政激勵經濟增長方面、財政激勵社會公平方面、財政均衡激勵與社會經濟和諧方面,主要包括稅收激勵與公司增長、收入不均等與財政再分配等內容。
公共財政的共治義務要求中央對民族地區(qū)的轉移支付法制化。通過立法明確規(guī)定中央對民族地區(qū)的轉移支付項目等實體和程序事項。民族區(qū)域自治的關鍵是自治權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而自治權的制度化和規(guī)范化是變通權有效運用的結果。如何有效行使財政自治權是民族地區(qū)公共財政法制的關鍵。立法的過程,不是發(fā)明法律的過程,而是發(fā)現(xiàn)法律的過程。民族地區(qū)
2008年12月12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中國財經報社和中國稅務報社在京聯(lián)合主辦了“紀念中國財稅改革30年座談會”。曾經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不同歷史時期先后主政國家財政部和國家稅務總局的老領導、長期活躍在財稅理論界的新老專家學者、從事財稅實際工作的財稅系統(tǒng)官員以及其他方面代表共約80多人喜聚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