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舜徽先生是一代學術大家,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的創(chuàng)始人。張先生出生于書香門第,自學成才,一生勤學不輟,著述頗豐。本書是張先生學術論文和著作的精華所在,由張先生的長女編選。本書按文獻學、文字學、經(jīng)學、學術史、哲學、史學等方面集中收錄了其論文。內(nèi)容包括《<中國文獻學自序>》《關于歷史文獻的研究整理問題》《與諸同志
本書主要收編了華中師范大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學科帶頭人,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所創(chuàng)始人之一李會濱先生在科學社會主義研究方面的著作,包含已公開發(fā)表的論文以及手稿。包括馬列主義理論研究、世界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研究、黨的建設研究等方面的相關學術論文以及李會濱
本書為包鷺賓先生著作合集,收錄了先生所著《經(jīng)學通義初稿》(上篇)、《文心雕龍講疏》(殘稿)、《(莊子·齊物論)“彼是”解》(殘篇)、《從古代徽識論“易”之名義》、《說白人墳》、《民家非白國后商考》、《蒙氏滅南詔說》、《韓退之先生年譜長編》、《韓退之生月考》、《文學藝術概說及其在教育中的地位》等專著和文章,基本囊括目前發(fā)
本書選入楊東莼先生的《中國文化史大綱》和《經(jīng)濟概論》兩本專著。本書兩部分各有分工,一部分關注我國的文化史,一部分則側重從經(jīng)濟概論角度進行論述,提綱挈領地介紹了中國過去和20世紀中葉實際狀況。前者從經(jīng)濟生活、社會政治生活、智慧生活三個層面,從宏觀角度概述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后者則從農(nóng)業(yè)、工業(yè)、商業(yè)、金融、財政等門類,總結
本書是華中師范大學一百二十年校慶圖書《華大經(jīng)典文庫》中的一本,精選了馬敏教授研究現(xiàn)代化史、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社會、商人商會和紳商、博覽會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已出版和發(fā)表的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和影響力的代表性文章和研究成果,全面展現(xiàn)了馬敏教授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研究所取得的豐碩成果,是一本值得出版和推廣的好書。書稿聚焦“中國現(xiàn)
本書主要包括三部分:外國文論與文學、文體與現(xiàn)代文論話語、編后記。具體內(nèi)容包括:《本雅明與煙云供養(yǎng)》《波爾菲利奧斯創(chuàng)制的荷馬語文學》《文化、理論與審美的重估——當代西方兒童文學研究的文化專項及其批評反思》等。
本書收入潘梓年的主要學術論著,包括《邏輯和邏輯學》《文學概論》等。同時,本書還在《潘梓年文集》《潘梓年集》之外找到大量學術文章,包括《發(fā)生的倫理》《新階段學術運動的任務》《文學批評的意義和價值》等。
韋卓民先生長期從事哲學和中外哲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成績卓著。他才思名節(jié),智力過人,一邊教學,一邊致力于著書立說的科學研究工作,先后在國外出版發(fā)行的著作有《孔門倫理》、《中國文化精神》、《孟子之政治思想》等多部,在國內(nèi)出版發(fā)行的有影響的論著和翻譯著作有《康德“純粹理性批判”解義》、《康德哲學講解》、《康德哲學原著選讀》
《知覺的首要性及其哲學結論》由法國著名現(xiàn)象學家梅洛-龐蒂于1946年11月23日向法國哲學學會所作的學術報告以及隨后的討論構成。梅洛-龐蒂在報告中深入淺出地陳述了身體現(xiàn)象學的核心論題,主要圍繞知覺概念展開。在隨后的討論中,通過與哲學史家布雷耶、海德格爾專家波弗雷、黑格爾專家伊波利特等人的對話,梅洛-龐蒂更完善地表達了自
本書系深圳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文明比較研究中心聯(lián)合主辦,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承辦的“變局下灣區(qū)人文的融合與引領——第三屆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論壇’”和“邊界的意義:跨學科跨文化的理論與實踐——第四屆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論壇’”的會議論文集。本書收集會議中二十余篇由國內(nèi)外著名專家學者發(fā)表的高水平演講論文,圍繞“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