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入江西八大山人紀念館館藏的八大山人書法作品《行書臨蘭亭序軸》,這幅行書軸其實并不是對《蘭亭序》的臨寫和模仿,而是作者自己的創(chuàng)作,它完美體現(xiàn)了八大山人“淳樸圓潤,自成一格”之風。本書以冊頁的形式展現(xiàn)這件作品,同時對作品進行賞析,并附釋文,以及八大山人印鑒和八大山人年表,增加了本書的可讀性和資料性。
該書圍繞黨史故事、黨史人物、時政專題等內(nèi)容,選取了20個廣大讀者最熟悉的、具有較大社會影響力的故事,通過手繪連環(huán)畫的形式讓大家了解“四史”。包括《黃埔軍校里的“熊雄之火”》《人民軍隊從這里走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江西擔當》等,以圖為主,文字講述為輔。每篇故事的最后引用習近平總書記對于相關工作的講話,起到點題的作用。
本書從插畫設計實踐出發(fā),探討創(chuàng)作中應用的繪制方式、方法,尋找插畫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規(guī)律和問題,解答創(chuàng)作中容易發(fā)生的問題和誤區(qū)。順應目前軟件的發(fā)展,電腦圖形軟件功能讓插畫藝術(shù)家的創(chuàng)作才能得到了更大的發(fā)揮,無論簡潔還是繁復綿密,無論傳統(tǒng)媒介效果,如油畫、水彩、版畫風格還是數(shù)字圖形無窮無盡的新變化、新趣味,都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完成。
《滕王閣序》是王勃創(chuàng)作的一篇駢文,素有“千古第一駢文”之名,無論從內(nèi)容上還是從形式上看,都代表了中國駢文的最高成就。明代書畫家文徵明當時很喜歡這篇文章,所以就把它抄錄下來。歷代抄錄《滕王閣序》的書法家不在少數(shù),其中寫得最賦予神采的當屬文徵明。文徵明的書法溫潤秀勁,穩(wěn)重老成,法度嚴謹而意態(tài)生動。雖無雄渾之氣勢,卻具晉唐書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為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文徵明行書《千字文》全卷,絹本,尺寸:31厘米x284厘米,書于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該卷用筆精到而蕭散流暢,又不失草書之磅薄,是其傳世中的優(yōu)秀作品。本書
本書選自《落花詩冊》,本帖生成于公元十五世紀末,起因是明四家之一的沈周,因老年喪子賦得《落花詩》十首以寄托哀思,吳中士人皆有唱和。一時吟詠落花,數(shù)量之多,非他人可比,令吳門詩壇熱鬧非常,引入矚目。文徵明小楷抄錄的《落花詩冊》。此冊筆力勁健挺拔,瘦勁精勻,流露出“險勁瘦硬、崛起削成”的歐陽詢書意,堪稱精品。本書采用環(huán)裝裝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羋,祖居太原,后遷湖北襄陽,謫居潤州(現(xiàn)江蘇鎮(zhèn)江),時人號海岳外史,又號鬻熊后人、火正后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本書是集宋代大書法家米芾九件尺牘的珍貴墨跡,F(xiàn)收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據(jù)專家考證,這九件尺牘書
趙孟頫《三門記》全稱《玄妙觀重修三門記》,從名字可以看出這是重修玄妙觀的,趙孟頫一生書寫的書法作品墨跡版較多,碑刻版也很多,據(jù)說其一天可以寫萬字,下筆神速如風雨。趙孟頫的文章也是冠絕時流的,《三門記》楷書中有行書筆意,這是不是啟功所說的楷書當行書寫,行書當楷書寫?我們也可以這樣寫,可以讓楷書更生動,更活潑。本書采用環(huán)裝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共二十三行,凡二百三十四字。這篇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取義成仁之事。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寫就,不顧筆墨之工拙,字隨書家之情緒起伏而變幻,純是精神和平時功力的自然流露。通
《倪寬贊》,又作《兒寬贊》,傳褚遂良楷書墨跡。素箋烏絲欄墨跡卷,縱24.6cm,橫170。1cm。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館。歷代多認為本帖是褚遂良晚年作品。近代學者則以其文中之避諱用字習慣,與唐代情況不類,且用筆亦與褚書有所出入,結(jié)構(gòu)較似歐體,認為是宋代臨寫。本帖筆劃疏瘦,頓挫生姿,筆意翩翩自得,秀麗美妙。本書采用環(huán)裝裝訂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