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作為人類的創(chuàng)造物,它一旦產生,就作為一種環(huán)境因子影響人類自身及其新的文化活動。文學及文學理論批評作為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也是一種“生命體”,需要一種生態(tài)環(huán)境給與滋養(yǎng)和維持,其發(fā)生與發(fā)展始終受制于各種文化因素所構成的“文化環(huán)境”。這個“文化環(huán)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文化生態(tài)”,即文化系統(tǒng)在特定時空的組合。20世紀的中國由于
《喧鬧與閑適:休閑視野下的晚明文學研究》從晚明休閑文學產生的社會歷史環(huán)境出發(fā),著眼于研究對象傳統(tǒng)特色的同時,關注它為世人所忽視的超前的現(xiàn)代特征,如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休閑文學的舁化以及傳統(tǒng)功能的變遷等;研究當時文人創(chuàng)作特征的同時,注意挖掘他們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分析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如商品經濟、城市發(fā)展對休閑文學的影響;通過分析
《論蘇軾的藝術哲學》這本書特別說明的是,蘇軾雖是藝術全才,但他對各種藝術的論述卻不大平衡。相對說來,論及詩文的很多,論書法的次之,論繪畫的又次之。同一種藝術形式,論述的側重點也不一樣。比如。蘇軾推崇自然平淡的詩歌風格。故論述較多;而對于繪畫,由于不是他的強項,故論述較少。書法創(chuàng)作,雖是取乎物象,但實則純由心會,故無所謂
牛學智編寫的《當代批評的眾神肖像》是一部以個案方式研究中國當代,特別是晚近三十多年來的重要文學批評家的理論批評專著。重點研究了劉再復、雷達、王德威、南帆、陳曉明、戴錦華、王彬彬、李建軍、李敬澤以及郜元寶、謝有順等18位文學批評家的批評實踐意義。在細讀批評家批評文本的基礎上,通過盤點個體批評家的批評思想、批評理念和個性化
《民國時期自然災害與現(xiàn)代文學書寫》從文學角度切入民國時期的災害史,從災害史同文學的互文中深入、具體地去觀察近現(xiàn)代社會,揭示人們面對災害時的精神影像,展現(xiàn)了文學形態(tài)的多樣性及其具有的豐富功能,對民國時期的災害文學進行了較為全面系統(tǒng)的考察,加深和豐富了我們對民國歷史的理解,使得我們能夠正視自身的缺陷與弱點,面對災害變得更加
漫漫幾千年的歷史,是男性的歷史,然而,卻始終有一種聲音、一種書寫,哪怕微弱,哪怕淡薄乃至斷斷續(xù)續(xù),卻千真萬確地記錄著女性無奈的生存和抗爭。女性寫作如同細雨,在男人為中心的歷史長河中實在難以攪起驚濤駭浪,可是,文字細雨的呼喊畢竟洞穿了幾千年女性的緘默和男性的一言堂局面。
《中國現(xiàn)代性愛敘事論集》是作者十年來專題研究成果的結集。這些論文涉及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史中的現(xiàn)代性愛思潮以及現(xiàn)代性愛敘事。上編主要從宏觀角度論述作為思潮的中國現(xiàn)代性愛敘事;下編主要從微觀角度分析中國現(xiàn)代性愛思潮影響下作家們各異的敘事形態(tài)。這些分析既注重不同時代條件所施與現(xiàn)代性愛敘事的影響,更注意不同性別,不同文學資源在不同
《“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叢書:中國現(xiàn)代文學文化現(xiàn)象與性別》是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課題“性別視角下的中國文學與文化”的研究成果。 眾所周知,性別與生俱來,但其之所以成為關系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浸潤、影響于人類個體與群體的方方面面,則主要源于它同社會文化之間的密切關聯(lián)。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在很長的歷史
《經典解碼:20世紀中國文學與電影》分“經典解碼的方法”、“20世紀中國文學與電影經典的生成”、“文學與電影經典解讀”三部分。作者利用20世紀中國文學與電影的經典性資源,通過理論梳理與文本分析,既給讀者提供豐富的審美感受,在文學與電影的交叉體驗中提高審美感知力,又注重“經典解碼”方法與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讀者解讀經典的能力
《陶淵明詩文鑒賞辭典(精)》由吳小如、韋鳳娟、駱玉明、趙昌平、葛曉音等人撰稿,是上海辭書出版社中國文學鑒賞辭典系列之一。精選陶淵明代表作品76篇,其中詩65篇、文10篇,另請當代研究名家為每篇作品撰寫鑒賞文章。其中詮詞釋句,發(fā)明妙旨,有助于了解陶淵明名篇之堂奧,使讀者嘗鼎一臠,更好地了解陶淵明輝映古今的理想人格、文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