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選取了包括野花野草和行道樹的30種常見的路邊植物作為觀察的對象。從植物的外形、生存策略、授粉、花朵、種子和植物奇怪的地方這六個方面去進行觀察,匯聚了作者觀察到的有趣的點和知識,是一本植物觀察的點子書,也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植物科普書。圖片精美豐富;語言輕松易懂,不僅適用于給少年兒童作為科普圖書來閱讀,也適合生活在城市中
作者花費6年時光,種下35種我們再熟悉不過的“食物”,通過千幅高清照片和微距照片,以及輕松的漫畫式對話款式文字精細地記錄了它們的一生,還原了它們作為植物不為人知的模樣,以及作者觀察到的它們的生存策略、形態(tài)特點等等,適于少年兒童作為科普讀物閱讀,也適于生活在城市中的青年人作為治愈解壓的輕科普來閱讀。作品從自然觀察的角度帶
本書詳細介紹了云南常見毒蘑菇的形態(tài)特征、生長環(huán)境、毒性、識別要點、診斷、診療流程等,并配有清晰的圖片,為公眾提供一個實用的工具,以減少誤食毒蘑菇的風險。圖冊由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和云南省真菌多樣性與綠色發(fā)展重點實驗室聯(lián)合編寫和更新,確保了內容的科學性和權威性。本書出版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提高公眾對常見毒蘑菇的認識,預防
本書中出現的植物是當時植物雕刻里富代表性的典范。巴西利烏斯·貝斯勒創(chuàng)作的367幅銅版版畫初次出版于1613年,德國巴伐利亞州的主教約翰·康拉德·馮·杰明根委托貝斯勒創(chuàng)作這部作品,讓他記錄下艾希施泰特的花園的壯觀和植物的多樣性。這些細致的插圖按四季排序,并按照當今使用的分類系統(tǒng),展示了共計90科340屬種植物。書中收藏了
蘭科植物俗稱蘭花,具有重要的生態(tài)、經濟和文化價值;谔m花的重要價值,編著者自2015年起對云南省保山市所轄的隆陽區(qū)、昌寧縣、施甸縣、龍陵縣和騰沖市開展野生蘭花資源調查和研究,足跡遍布保山的山山水水,作者歷經9年多的積累而編著本書。本書共收錄經編著者經調查記錄到的保山域蘭花105屬400種,對每種蘭花識別特征進行簡要描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艱苦的棲息地之一,在這里每一粒種子的萌發(fā)都要付出超常的智慧和超凡的毅力。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為國家種質庫收集了數千萬顆種子,他們的足跡遍布西藏最偏遠、最艱苦的地方,為西部地區(qū)少數民族人才培養(yǎng)、學科建設和科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本書主要介紹了青藏高原珍稀的野生植物資源,揭示了它們在嚴酷的高原環(huán)境中為了生
書稿在全面系統(tǒng)的野外調查的基礎上,對府谷縣域內的植物資源進行了整理和歸納,內容分為府谷自然環(huán)境概況及常見植物介紹兩部分。自然環(huán)境概況中主要介紹了府谷縣的地質地貌、水文氣候以及土壤等地理要素,以及植被、植物的種類組成及區(qū)系分析等相關內容。府谷常見植物包含519種(含種下單位),其中裸子植物4科5屬14種,被子植物82科3
書稿是一部深入探索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奧秘的學術著作。該書聚焦于荒漠植物群落,旨在通過系統(tǒng)調查與科學分析,構建詳盡的地區(qū)性植物數據庫,全面揭示荒漠植物的功能性狀及其群落特征。書中不僅從生物圈物質循環(huán)與能量流動的高度,闡述了荒漠植物在維持生態(tài)平衡中的關鍵作用,還積極探索了利用這些植物資源促進生態(tài)系統(tǒng)功能恢復與重建的可行路徑。本書
本教材充分體現高等職 業(yè)教育特點,按照組織培養(yǎng) 生產崗位與職業(yè)能力要求, 以項目為載體,以能力培養(yǎng) 為核心,設計了5個學習項 目,16個工作任務。項目1 重點介紹了組織培養(yǎng)生產場 所設計與設備配置,培養(yǎng)基 配制與無菌技術。項目2重 點介紹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快速 繁殖的基本操作流程。項目 3重點介紹了脫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校區(qū)坐落于珠海鳳凰山山谷內,有著亞洲最美山谷大學的美稱。校園占地面積5000畝,其中2/3的面積是山地,有著豐富的植物資源。在前期調查中,記錄到校園內植物700余種,鳳凰山植物超過1000種。本書主要內容是以多視角的圖片形式,對校園內和鳳凰山沿線的植物進行記錄,展示植物的生境、外形、重要的識別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