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志拓片是石刻文獻中最具史料價值的主要類別之一,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所需的重要文獻,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地理、官制、民俗、書法等諸多方面內容,學術價值之重大為學界所公認。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十分關心和期盼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包括墓志在內的金石拓片資料的揭示工作。2013年《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歷代墓志拓片目錄》(下
胡家草場墓地位于荊州城東北部的岳山村,隸屬于荊州紀南生態(tài)文化旅游區(qū)。2018年,為配合基本建設,荊州博物館對該墓地進行了發(fā)掘,共發(fā)掘18座墓葬,包括西漢墓11座、東漢墓3座、宋代墓3座、明代墓1座。其中M12是墓地中規(guī)模優(yōu)選的一座西漢墓葬,頭箱中出土竹簡4600余枚,具有重要價值。2021年,我社出版《荊州胡家草場
域外遺珍——漳州窯瓷器特展
《從化橫嶺:新石器時代遺址發(fā)掘報告》由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從化區(qū)博物館編著
本書以云岡石窟中由貴族或民眾主導制作、數量眾多但規(guī)模較小、未得到充分關注和研究的中小石窟和佛龕為研究對象。首先界定中小窟龕的制作起始時間,其次闡明中小窟龕與同時期的大型洞窟的關系,最后探討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云岡石窟造像活動的主體轉變?yōu)槊癖,實際的窟龕開鑿由多個工人集團分別完成的可能性。本書彌補了云岡石窟學術研究的薄弱環(huán)
本書主要研究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以及其他統(tǒng)治時期的瓷器,包括清初器物和康熙青花瓷、釉下五彩瓷和釉上五彩瓷、康熙單色釉瓷和顏色釉瓷、雍正瓷器和乾隆瓷器、19世紀瓷器、清代陶器,以及中國陶瓷的造型、紋飾和款識等。本書帶領讀者走進中國瓷器世界,了解清代瓷器的歷史背景和發(fā)展歷程以及歐洲對中國瓷器的影響。書中收錄了百余件清代瓷
本書從歷史、地理、藝術及保護四個方面為讀者帶來了一個生動多維的敦煌,輕松的文字和精美的手繪插圖讓一個遙遠的敦煌與我們近距離產生了更多層次的連接。本書分為時光之美、空間之美、藝術之美與消逝之美四篇,隨著翻閱慢慢領略關于敦煌的時空與積淀,將不同維度的敦煌展現在大眾眼前,讓讀者對敦煌有個全面整體的認識。它不僅是一本關于敦煌莫
云岡石窟是北魏時期由皇家開鑿的石窟群,是中國石窟藝術寶庫中不可錯過的瑰寶。《云岡:人和石窟的1500年》是關于云岡石窟與歷代云岡人的歷史非虛構作品,講述了一段關于人的信仰人的工程的故事。 一千五百年前,人們虔誠發(fā)愿,要在靈山巨巖之上營造出一個勝極的佛國。 北魏時期,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曇曜主持云岡石窟的開鑿建設。孝文帝、
《龍山》:龍山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主要分布在以山東為主的黃河、淮河下游地區(qū),年代為公元前2600-前2000年?脊艑<覚柝S實向孩子們介紹了龍山文化被發(fā)現的過程,龍山文化的分布和年代,龍山文化是什么樣的,早期的人類文明社會是什么樣的等與龍山考古相關的科普內容。
《我們的文明古老到多久》:考古專家馮時認為,天文學是中國文化的源。西水坡墓中的北斗和龍、虎星象組成了一幅天文圖。這是迄今為止,我們發(fā)現的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天文圖,距今約6500年。馮時從這幅天文圖中揭示了古人是如何觀象授時的,以及先民眼中的宇宙與四時。馮時還向孩子們描述了西水坡遺址給人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