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陽明后學文獻叢書”的一種,系明代陽明后學胡直的文集。胡直曾師從多位陽明弟子,如歐陽德、羅洪先、鄒守益等,轉益多師,后又學禪,體悟到儒釋之別,是一位深具創(chuàng)造力和反思精神的思想家。另外,其早年沉浸于古文辭,故文風瑰麗雄奇,較有可讀性。本書搜集了胡直尚存于世的全部著作和詩文,包括《衡廬精舍藏稿》、《衡廬精舍續(xù)稿》、《
此書為“陽明后學文獻叢書”的一種。本書為明代陽明后學劉元卿的文集,此次整理集合了劉氏多種著作的明代刻本或清代重刻本,以劉氏自著為內編,以其編纂的《諸儒學案》、《賢奕編》等為外編,并搜集散見于各處的軼文,附有年譜、傳記資料等,成為迄今最完整的劉元卿著述集。
此書為“陽明后學文獻叢書”的一種。本書為明代陽明后學黃綰的文集。新編黃綰文集以《石龍集》為藍本,以《久庵先生文選》《知罪錄》《明道編》等為主要補充文本,并收錄散見于明人文集、地方志、家乘史料中的黃綰佚文,厘定為四十卷,并附錄序跋、行狀、傳記等資料,成為迄今較完整的黃綰著述集。
本書為“陽明后學文獻叢書”的一種,系明代浙中王門著名儒者張元忭的文集,以浙江省圖書館藏明萬歷二十一年張汝霖、張汝懋刻《張陽和先生不二齋稿》為底本,以《從書集成初編》所收正誼堂全書本《張陽和先生不二齋文選》為校本,并附以張元忭集外詩文、傳記、祭文、書信及家傳資料。是目前收錄最為完整的張元忭詩文集。
本書通過考察明代大儒、陽明弟子鄒守益之學術思想與歷史活動的互動,展示了陽明學者思想與實踐的一體性特質,再現了一個理學家以“天理、良知”之價值來傳播學術、引導現實政治的理想追求。以此深入揭示了陽明學者的思想與社會歷史實踐的密切關聯(lián),探尋了哲學史與社會史、文化史視野相融合的解釋路徑。
明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他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形成“陸王學派”,主張用反求內心的修養(yǎng)方法“致良知”,以達到“萬物一體”的境界!秱髁曚洝啡恚峭蹶柮餍膶W的主要載體。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楊國榮教授為本書撰寫了導讀。
本書所收的論文大抵集中在晚明到清初這一段,它們基本上與“明清思想的轉型”這一個大論述息息相關,但是作者刻意挖掘前人所忽略的問題,故書中所處理的人物、材料、主題,不一定都落在一般熟習的論述范圍之內。由它們可以看出整個“明清思想轉型”是一個內容非常復雜、成份非常多元的歷史現象,由心學到考證學的轉變只是其中一端而已。本書所收
對陽明后學的主要代表人物王時槐文集進行搜集整理,包括《友慶堂合稿》七卷、《友慶堂存稿》十三卷、《自考錄》二卷等。
對陽明后學北方王門的主要代表人物的文集進行搜集整理,以為學術界提供關于陽明后學的基本研究資料,以推動陽明學研究的深入開展。
本書為葉圣陶點校版王陽明《傳習錄》,以明隆慶六年(1572)謝廷杰刻《王文成公全書》為底本!秱髁曚洝肥峭跏厝实牡茏觽冇涗浝蠋焸魇诘脑捳Z及論學書信的集子。本書分為上卷、中卷、下卷三個部分。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里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說明了他晚年的思想。王陽明是中國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