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澍,號佺山,清代史學家、史志目錄學家、藏書家、金石學家、書畫家、詩人,階州(今甘肅武都)人。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歷任浙江永康知縣、長興知縣、江西饒州府知府、南安府知府,為官清正,案無留牘,百姓稱之為“邢青天”。有鑒于邢澍在學術、文化上的地位及影響,今搜集整理其存世著作匯為一編,提供給讀者參考。為學術研究邢澍
本書服務于湘潭大學碧泉書院的學科平臺建設,秉承學術為體、學科為用、開放包容的宗旨,為人文社會科學(哲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文化產業(yè)管理等)的教學和研究提供學術交流平臺。全書分為多個欄目,包括“專題研究”“研究報告”“隨筆”“書評”“碧泉學術通訊”等。從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社會問題與社會政策、醫(yī)務社會工作、
全書書分上下兩冊,上冊為2020年山東社科論壇高質量論文50篇,下冊為九省區(qū)黃河論壇暨山東社科論壇高質量論文50篇,共計100篇論文,60萬字。全書分別從歷史、經濟、文化建設、基層治理、基礎設施、民風民俗等方面對沿黃河九省區(qū)內的各領域進行剖析與調查。論文內容詳實,考察論證嚴謹,史料和相關信息搜集完整、全面,具有較強的學
本選題是梅國楨、梅國樓兄弟二人的詩文合集。梅氏兄弟為明末湖北麻城人,同為進士,各有仕途,各致事功。選題主要包括兄弟二人的詩詞、奏疏、書牘、序跋,文獻主要來自刻本、縣志、族譜及友朋詩文集。選題中還收錄有兄弟二人的相關史實、碑傳等文獻。該選題對于研究明末的政治、軍事、邊務。吏治具有重要意義。梅國楨、梅國樓主要生活在明代由盛
本書收錄作者自1993年以來在社會科學領域和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81篇。這些文章,絕大部分已在國家和省級以上報刊、網站發(fā)表,或是在市委市政府主辦的內刊、市級媒體上刊載,也有幾篇是系統工作性講話或業(yè)務培訓講稿。按發(fā)表文章時的履職崗位和建言獻策的內容,分為廣電篇、巡察篇、紀檢篇、三農篇、全民創(chuàng)業(yè)和民營經濟篇、黨
何士驥(18951984),字樂夫,浙江諸暨人,考古學家、文字學家、歷史學家。1925年考取清華國學研究院第一屆研究生,師從梁啟超、王國維二先生。畢業(yè)后任教于北平各校,主要從事金石文字的整理與研究?箲(zhàn)爆發(fā)后遷居西北,任北平研究院史學研究會助理員,在陜西考古會從事考古工作,曾參與陜西民政廳前院、寶雞斗雞臺遺址及漢張騫墓
國家社科基金優(yōu)秀博士論文出版項目自2019年起由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發(fā)起,該項目旨在全國范圍內選拔和出版研究深入、創(chuàng)新程度較高、具有較大發(fā)展?jié)摿Φ膬?yōu)秀博士論文,以突出對優(yōu)秀青年學者的科研支持,對他們優(yōu)秀研究成果的鼓勵與傳播。本書邀請2020年度獲得該項目資助的作者撰寫每篇約5000字的研究成果概要,并將這些概要按
本書即是社會學類本科生開展調查研究后產生的優(yōu)秀論文選編,包含質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兩大部分。質性研究的7篇文章聚焦于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領域,量化研究的8篇文章聚焦于城鄉(xiāng)流動人口領域。每篇文章不僅問題意識明確,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而且在研究方法上符合專業(yè)學術規(guī)范。本書既能夠作為本科生學術研究的參照文本,也能使讀者從中感受
這是一本基于“明清以來的地方善舉與國家轉型”為題的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來自國內多所大學的近三十位學者參與了此次會議,本文集是大部分學者提交的未經發(fā)表的會議論文初稿。本書集中討論了傳統中國的福利實踐、清代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明清移民社會現象、中國的鹽戶宗族、近代中國佛教慈善事業(yè)、近代公益觀念的形成、張謇慈善公益事業(yè)等研究領域
本書收集整理了《紅楓湖?百家講壇》二十五期至三十六期部分講座內容和學生感想。收錄了《中華高端養(yǎng)生》《養(yǎng)生貴在堅持》《知行合一的光輝典范——王陽明》《清詩三百年·王氣在夜郎》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