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集刊,通過相關板塊對中國現代文學相關史料進行了整理和研究。全書內容包含特輯、論述、文獻、史料、年譜、目錄等板塊!疤剌嫛敝邪瑢Ξ敶麑W者羅飛的紀念;"文獻"收集了傅斯年的書信的資料;“論述”部分對中國現當代文學重要的作家作品,如劉師培、瞿秋白、梁漱溟等做了研究,并涉及海外漢學評論的相關內容。
本書從20世紀中國文藝史料學研究的歷史認知及其學科特點出發(fā),遵循文獻學、史料學等學術理論方法的基本規(guī)范,對延安文藝總集類、別集類、叢書類、報刊類等文獻史料,以及社團機構、傳記年譜、回憶錄與工具書、史料鑒別與版本考訂等的價值與作用等,進行了分門別類的歷史梳理及其系統(tǒng)研究。同時,在此基礎之上,圍繞延安文藝文獻史料的來源分布
《后學衡》取曾在西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工作的吳宓先生創(chuàng)辦的《學衡》之意,論究學術,涉及文學、文化、語言、電影等研究。主要研究現代文學思潮研究,中國現代文學思想史中文學制度的社會思潮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影響;作家個人生活、歷史事實、文學傳統(tǒng)與文學創(chuàng)作、文學創(chuàng)新質檢的關系研究,文學的藝術真實與歷史真實之間的關系,反對歷史虛無主義,以文
新世紀文學已經走過20年,本書以“觀察與思考”為主題,在總報告中對小說、類型文學、詩歌、戲劇、非虛構文學的狀況進回顧和展望,然后以上海文學觀察、城市文學空間、生態(tài)文學視野、網絡文學動向四個專題,探討上海文學、城市文學、生態(tài)文學、網絡文學等多方面的發(fā)展動態(tài),從而為我們更深入地把握時代變遷中的上海文化與城市精神,考量中國城
本書是中國現代文學研究界第一部從“史料批判”角度討論現代文學史料的論著,是運用批判性思維對現代文學史料批判的內容、規(guī)范、方法、價值等一次較為完整的總結和反思,作者力圖以“史料批判”的理論重新建構中國現代文學史料學。本書在現代文學史料學知識的系統(tǒng)化、史料方法的整合性、史料批判理論的層級建構、史料批判方法的整合及具體史料批
本書主要研究20世紀以來中國文學史寫作話語的歷史變遷和學術特征,分析其修辭結構的時代轉換。20世紀以來的中國文學史寫作大致可以分為科學共同體、進化論哲學、政治無意識、國家共同體、審美烏托邦、文學地理學、現代性追求和后現代幻象等話語范型,這些話語范型不僅表現了文學史思想體系的歷史變遷,也表現了文學史寫作的修辭模式由神話體
《中國文學變遷史略》雖簡略,但體現了早期文學史研究的遠大眼光。它的重要意義有三:一是它的寫作時間有意義。中國文學史寫作在上世紀三十年代較盛,二十年代前就寫過文學史的,都有草創(chuàng)之功。二是明確把新文學納入了整個文學史的框架。三是對新文學的發(fā)展及與舊文學的關系有深入認識。劉景晨(1881—1960),字貞晦,號冠三、潛廬、梅
摯虞《文章流別集》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章總集,成書于西晉時期,與魏晉之際的學術新變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摯虞是儒家學者,是著名的禮學家和史學家,因此《文章流別論》體現了鮮明的經學意識和深厚的史學儲備。本書共分四章,探討了經學集解與總集形態(tài)的關系、史學淵源與文章總集的關系、玄學名理與文體流別關系,還著重論述了曹丕、曹植、傅玄等
民國時期風云變幻,學人輩出,學術名作紛紛涌現。此次結集百冊經典出版,欲為復興中華文化、助力全民閱讀貢獻力量!洞髱熤v堂學術經典:錢基博講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部廣義性質的文學史著作,闡述了清末民初學術興衰得失遞變的軌跡,是研究我國近代文學歷史發(fā)展,了解當時政治、社會思想等方面的重要史料。
本書是鄭振鐸對中國古典詩詞發(fā)展脈絡的研究著作,以全新的視角闡述中國古典詩詞之美,堪稱研究中國古典詩詞的微型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