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落吳江冷”,一句唐詩的斷句點亮了吳淞江邊的楓林,無限秋色中吳江有了楓江的別稱。吳江這條古老的江水,流淌在古往今來的詩韻里,亦演變成一處城郭的地名,它是江南吳文化的一支文脈,傳統(tǒng)文化在詩文傳遞中生長,那些詩那些人那些曾經(jīng)的時代,人世更迭中,吳江、吳江人以及羈旅吳江的人,讓吳江的文脈生命旺盛地延續(xù),這些充滿意趣的文化印
作者為我國詩詞研究名家、文學史家,與劉大杰、賀揚靈并稱“武漢三才子”,與嚴北溟先生并稱“湖南兩才子”,抗日英雄。唐詩研究是古典文學學科中的“顯學”,有著豐厚的歷史積累,20世紀更進入其全面創(chuàng)新的時期。本書作者是我國著名唐詩研究專家,在書中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唐詩,內(nèi)容包括導(dǎo)言、唐詩的來源及其背境、唐詩時期、唐詩的第二時期、
《唐宋詞格律》是詞學大家龍榆生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本書詳細講解了唐宋詞中較為常見的百余個詞牌,說明詞牌之來歷及所屬宮調(diào),指出其適宜表達的情感類型,詳析其定格、變格之平仄聲律。對各個詞牌之定格、變革,均列舉傳世名作,以便使人獲得感性認知。因此,本書既為唐宋詞格律之書,也可作為唐宋詞選本來使用。本書不僅具有很高的學術(shù)性,還具
《人間詞話》是王國維所著的一部文學批評著作。《人間詞話》作于1908~1909年,最初發(fā)表于《國粹學報》。該作是作者接受了西洋美學思想之洗禮后,以嶄新的眼光對中國舊文學所作的評論。它已初具理論體系,在舊日詩詞論著中,稱得上一部屈指可數(shù)的作品。甚至在以往詞論界里,許多人把它奉為圭臬,把它的論點作為詞學,美學的根據(jù),影響深
1920年代,中國的大地上曾興起過一場“到民間去”的風潮,大批青年和知識分子通過走向民間,來喚起普通民眾的救國之情。本書從1920年代中國文化再造的進程出發(fā),把“民間”作為一個開放的話語和實踐空間來展開研究,通過李大釗、顧頡剛、楊成志、《歌謠周刊》等若干個案,考察“到民間去”這一口號如何介入社會思潮,以及文學、歷史學、
本生故事是佛陀釋迦牟尼前生的故事,它具有宗教、歷史和文學多方面的價值,本生故事也是人類最古老的寓言故事之一,不但在印度文學史上,也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生故事流傳到我國后對我國的宗教、文學、藝術(shù)、倫理等傳統(tǒng)文化也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該書以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dǎo),運用文藝理論、文化人類學、比較學、民間文學等理論視角,著
該書選取藏族當代小說領(lǐng)域較有聲譽且讀者肯定的短篇小說為評論對象,運用藏族古典文論和現(xiàn)代文論相結(jié)合的方式,對所選小說的整體立意、結(jié)構(gòu)、故事情節(jié)、細節(jié)敘述等小說藝術(shù)構(gòu)成要素進行了有理有據(jù)的評析。尤其是小說中呈現(xiàn)的改革開放之后涉藏地區(qū)社會日新月異的繁榮景象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方向等的主題轉(zhuǎn)向,進行了理論層面的解析,道出其中的
通過現(xiàn)有的研究表明,研究者通常會把《西洋記》作為“神魔小說”的范疇進行研究。但本書稿把《西洋記》視為海洋小說的范疇,從作品中整理出具備“海洋性”的相關(guān)元素內(nèi)容進行研究和分析。《西洋記》通過把西洋諸國分為“虛”和“實”的空間敘述手法,體現(xiàn)了作者對海洋的理解和幻想。通過朝貢形式的海上交易,不僅把西洋的文化傳播到了明朝,同樣
本書稿共有上、下兩編。上編共有17章,收錄了藏族歷代文學家所著的誦詩、自傳、書信、教誨書等不同體裁的經(jīng)典作品17篇;下編共設(shè)17章,對上編17篇作品進行了解讀和注疏。每篇文后附有作者、解疏者簡介。這些作品短小精悍,富有哲理,朗朗上口,而解疏作品從佛學、文史和語言等角度詮釋了這些經(jīng)典作品的內(nèi)涵。本書稿將縱向的文學發(fā)展歷史
雅俗命題是一個常講常新,歷來受到學者重視的熱門話題。宋代是雅俗觀念發(fā)生大變化的時期,但涉及宋代雅俗觀之生成的研究較為薄弱。本書稿在對宋前雅俗觀之溯源承嬗研究的基礎(chǔ)上,上編從縱向歷史的維度考察宋前雅俗觀的發(fā)展以論證宋代雅俗觀之生成有其歷史的承嬗性及它自身運行的邏輯性與自足性。主要從政治、經(jīng)濟、科舉、雅集等橫向共時的維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