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書主要收錄二戰(zhàn)以前日本學者如梅澤和軒、足立喜六、中山平次郎、佐伯好郞?、堀謙德?、渡辺海旭、寺本婉雅等關于敦煌學研究的成果,按作者歸類,將他們所發(fā)表主要論文輯錄成冊,影印出版,以便學界利用相關資料,更好地推動敦煌學相關研究。本文庫輯錄原則是只收單篇論文而不收錄專著;不少論文后來收錄于論文集或學者的全集等,但一概保留第
札記分為讀城、說墓、談物、語石四編,對城市、墓葬、名物、石刻四類素材各有側重。所涉時段以宋元為主,兼及漢唐、明清,結合考古、文獻、圖像資料,討論城市形態(tài)、墓葬禮俗、物質文化等方面問題。
中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是先秦銅器銘文發(fā)生的文化背景,獨具個性的祭祀文化、巫覡文化和禮樂文化對銘文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到直接的促進作用。銘文在發(fā)展和長期運用過程中形成鮮明的文體特征,并對后世銘文文體及其他多種文體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本書以先秦銅器銘文為研究對象,結合相關傳世文獻,借鑒考古學、文字學、歷史學、文學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從文
東周時期齊系題銘材料種類十分豐富,包括銅器銘文、兵器銘文、璽印、貨幣、陶文等。時間上,從春秋早期至戰(zhàn)國晚期的文字材料都有發(fā)現(xiàn);地域上,齊、魯、邾、滕、薛、莒、郳等國的銘文皆有發(fā)現(xiàn),尤其以齊國題銘*為豐富。這些材料本身未經(jīng)后人篡改,是當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承載著十分重要的歷史信息。本書即以齊系各種題銘為研究對象,對這些
大遺址展示,這一話題自2000年以后廣為學術界所熱烈討論。它一方面是一個關切到成百個大遺址未來發(fā)展路徑的現(xiàn)實問題,另一方面也如同一面窗戶,折射著近年來在文化遺產(chǎn)研究領域諸多初見鋒芒、值得深究的學術問題。該書正是基于現(xiàn)實和理論兩方面的訴求,結合作者搜集到的諸多實證材料而*終所成。作者希望做到的,不僅是對西方理論的一個中國
本書匯集了徐蘋芳先生為海內外學者所作序文、書評、師友雜識,以及對歷史考古學的宏觀思考,所論涵蓋秦漢以后歷史考古,篇篇由其深厚的學養(yǎng)和真誠的良知所發(fā)。文集中學術研究與價值操守、文化關懷相互支援,有機結合,將所序著作、所憶學者的論題置入一個更為深廣的脈絡之中,以引領讀者進入一個更為廣大精微的意義世界。
《林沄文集文字卷》共收錄了林沄先生的關于古文字研究的文章39篇,*早的寫于1963年,*晚的寫于2018年,集中反映了作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林先生治學嚴謹,所研究的對象也涉及古文字的方方面面:如《說王》、《豊豐辨》、《說戚我》、《說干盾》等,可謂字詞考釋方面的經(jīng)典之作,很多觀點在現(xiàn)在看來可視為定論;《小屯南地發(fā)掘與
《林沄文集古史卷》共收錄了林沄先生的關于中國史研究的文章23篇,*早的寫于1978年,*晚的寫于2017年,集中反映了作者在這一方面的研究成果。林先生治學嚴謹,所研究的對象也涉及商周考古與先秦史、中國東北考古與東北史:如《從武丁時代的幾種子卜辭試論商代的家族形態(tài)》、《甲骨文中的商代方國聯(lián)盟》、《關于中國早期國家形式的幾
該書收錄林沄先生已發(fā)表的考古學論文55篇,以發(fā)表時間為序,分為上下兩編。內容涉及商周考古、中國東北和北方的考古遺存與文獻記載的古族的對應問題、歐亞草原青銅文化的起源、遠東南部的古代中國文化遺存,以及對未來考古學科發(fā)展、建設的構想等。林沄先生治學謹嚴,著述頗豐,提出的精妙見解,對于考古學研究者極具啟發(fā)意義。
該書為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集刊第八輯,內容涉及甲骨文、金文、楚簡、秦簡、漢簡、帛書、敦煌佛經(jīng)等方面的字詞考釋與校讀札記,是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領域的*研究成果,便于研究者得以接觸學術界的研究前沿,并促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