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是金石學發(fā)展的繁榮時期,文獻數(shù)量多,學者數(shù)量多,遠邁前代。本叢刊即對清代金石學文獻進行匯編整理,分輯出版。第二輯共收錄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九種金石文獻,其中五種稿本,兩種拓本,一種抄本,一種刻本,絕大多數(shù)為首次影印出版。作者多金石學名家,如孫三錫、陳介祺、吳重熹、沈吾等。所收文獻內(nèi)容廣泛,包括石刻、金文、石鼓文、瓦當
1994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發(fā)掘的新蔡葛陵楚墓竹簡是繼信陽、望山山、郭店等竹簡以來,又一批戰(zhàn)國楚墓竹簡。該墓主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夜君成,這是在天星觀楚墓之后被確認的又一座楚國封君墓。2003年10月《新蔡葛陵楚墓》一書出版之后,新蔡楚簡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出土的新蔡楚簡損壞嚴重,竹簡全部殘破;但對楚國歷史、思想信仰、醫(yī)
現(xiàn)存墓志以漢代為始,歷經(jīng)三國兩晉南北朝至唐宋元明清,具有的美術書法價值是毫無疑問且廣為應用的,從文獻價值來講,對墓主相關景況進行概括,追述源流,敘其一生,夫妻子女亦有介紹,這對補充正史中所闕記錄,核對舛誤有重大作用。本書為其北魏分卷,收集北魏墓志400余方,錄文校點,方便相關工作者使用,頗具資料價值。
八卦城探秘
《新都楊升庵博物館藏珍》的出版,將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文化遺產(chǎn)研究獻上一份厚禮。雖然這座博物館在全國千萬座各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館中,只是一座小館,但是其館藏文物,卻匯聚了中國西南地區(qū)的若干精華,具有獨特的歷史、文物和藝術價值。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從1986年恢復獨立建制以來,就與當代中國知識界同感共生,全力參與當代學術思想傳統(tǒng)的重建和發(fā)展。三十年來,我們一方面整理出版了陳寅恪、錢鍾書等重要學者的代表性學術論著,強調(diào)學術傳統(tǒng)的積累與傳承;另一方面也積極出版當代中青年學人的原創(chuàng)、新銳之作,力求推動中國學術思想的創(chuàng)
人稱“司馬小松”的黃易(1744—1802),不僅是書法、篆刻和繪畫上成就卓越的藝術家,同時也是清代重要的金石學家之一。黃易的訪碑、拓碑活動,在嘉祥重新發(fā)現(xiàn)并就地復建武梁祠;其首屈一指的拓本征集并通過刊布、題跋等等,三十年間,積五千件拓本的收藏,使得他成為乾嘉金石學中活躍的關鍵人物,為后人留下了《小蓬萊閣金石文字》與《
本書主要對殷墟子卜辭(貴族卜辭)進行了釋文整理和文字研究。殷墟子卜辭主要包括傳統(tǒng)子卜辭和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兩大類,傳統(tǒng)子卜辭又包括午組、婦女組、子組、圓體類、劣體類等小類。本書在子卜辭校釋與整理的基礎上,對各類子卜辭的用字特點和字形特征進行了研究,如對特征字、字體風格、用字習慣、合文、倒文、重文、缺刻及特殊寫法用法等進
山西青銅文化歷史悠久,且體系完整未曾中斷。山西境內(nèi)出土的青銅器更是精品迭出,工藝精湛、紋飾精美、構思奇巧,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渡轿髑嚆~文化:山西商周鳥裝飾青銅器》以鳥做為裝飾的山西青銅器為范本,通過對其裝飾風格、造型特點、進行分析,試圖去揭示山西青銅器的工藝特點、藝術特點及其地域性特色,從而了解山西的青銅文化的特點,
2006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的河北南宮后底閣佛寺遺址,出土大量北朝至隋唐時期石、陶造像及鴟尾、瓦當?shù)葮嫾,是河北省繼20世紀50年代曲陽修德寺之后佛教考古的又一重要發(fā)現(xiàn),已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造像種類多、數(shù)量大、技藝精、歷時長,且部且部分有明確紀年,銘文中多次出現(xiàn)"武城",說明遺址與北朝至隋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