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個體生命意識的覺醒切入,從《世說新語》的編撰體例、敘事方式、人物及事例的擇取、語言藝術的特點等方面分析《世說新語》所蘊含的生命美學即通脫放達的生命情態(tài)、瀟灑玄遠的生命境界、況味徹悟的審美精神等及其對后世的美學啟示。本書對于中國美學史和小說史、小說文體學均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本書將時空與懷舊作為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愁小說研究的二維,并認為:中國現(xiàn)代鄉(xiāng)愁小說是以鄉(xiāng)愁的情感功能實現(xiàn)作家社會政治想象的一種話語模式,其內(nèi)在的理性批判與感性關懷體現(xiàn)為崇高的悲劇美感與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即一種差異之美,這恰如希臘亞努斯神的面孔,既懷戀著過去,又展望著未來。生命個體的復雜矛盾在顯在/隱在的時空差異敘事框架與戀鄉(xiāng)/厭
《詩經(jīng)講義稿(中山大學哲學精品教程)》是撰者周春健在中山大學講授《詩經(jīng)》于年的講義結(jié)集。具名詩經(jīng)講義稿,乃仿效傅斯年先生當年在中山大學講授《詩經(jīng)》之同名著作。然非為攀附,一為續(xù)中山大學《詩經(jīng)》課之緣,二為顯示二稿立意之不同:一屬現(xiàn)代立場,一屬青典立場。書稿分上下兩篇,上篇論述《詩經(jīng)》學的幾個基本問題,下篇選取《詩經(jīng)》要
陳岸峰著的《沈德潛詩學研究》以沈德潛詩學為論述中心,從選本角度考察沈德潛與復古詩派、神韻派及性靈詩派的詩學聯(lián)系,主要采用沈德潛編選的六種選本,日本文化六年出版的《杜詩偶評》,由鐘惺、譚元春合編并于萬歷四十五年刊行的閔氏朱墨藍三色套印本《詩歸》(香港大學馮平山圖書館特藏),以及光緒九年翰墨園重刊的王士禎編選、胡棠箋注的《
南開大學有著深厚的詩學研究積淀,在葉嘉瑩先生、羅宗強先生的引領下,一批著名學者投身其中,已成為海內(nèi)外詩學研究的重鎮(zhèn)。本輯是《南開詩學》的第二輯,即創(chuàng)刊號,分特稿詩歌研究詩學理論域外詩學詩學文獻研究動態(tài)研究綜述七個欄目,并特邀葉嘉瑩先生的文章領銜,全面展示詩歌研究領域的*成果和*方法,以期為詩學研究者搭建一個良好的平臺,
唐詩的歷史想象
穿越詞語的叢林
誦讀詩歌中的名句精華,品味中華傳統(tǒng)文化;感悟經(jīng)典文學的魅力,提升文化素養(yǎng)。古詩名句,是中國文學中極為耀眼的明珠,穿越千年時空,依然璀璨。生動的意象、流暢的韻律、凝練的結(jié)構(gòu),以及名句中所表達的情感,鑄就了這人類藝術的奇葩,也奠定了它幾千年來難以逾越的文學地位。
鐘理和筆名江流、里禾,號鐘錚、鐘堅,籍貫廣東梅縣,出生于臺灣屏東縣農(nóng)家。中國臺灣作家、小說家。是臺灣鄉(xiāng)土文學杰出的奠基人之一,在臺灣現(xiàn)代文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作有《夾竹桃》《故鄉(xiāng)》《原鄉(xiāng)人》等。本書稿從文化視閾出發(fā),深入研究鐘理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題思想、作品特點及其對后世的影響。作者認為,鐘理和的人生之路布滿荊棘,自他
《多民族文化視野下的新世紀廣西詩歌》作為一部理論意蘊較高的專著,旨在對新世紀以來廣西詩歌的代表詩人及其作品和廣西詩歌團體、話語現(xiàn)象及社會傳播進行綜合性觀照,探究新世紀以來廣西的書寫狀況,剖析新世紀以來廣西詩歌發(fā)展傾向與困境,并嘗試提出一些有效的解決辦法,從而將廣西詩歌納入中國當代詩歌史的宏觀范疇當中,重估廣西詩歌在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