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以中國意象美學為視角,結合虛擬美學理論進行探究和建構,以期能夠進一步推動虛擬美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實踐創(chuàng)新。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研究背景和意義、研究目的和內容以及研究方法和途徑,探討意象美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對虛擬美學進行了概述,探討虛擬美學與藝術創(chuàng)作之間的聯(lián)系,從中國意象美學視域出
《中國美學文脈史》是一部以文化人類學角度研究中國美學的學術著作。作者引入文化哲學這一概念,以文脈這一范疇與思想貫通全書,連綴起中國美學歷史的四大階段:史前至秦漢的前美學時期;魏晉至宋元中國美學的建構時期;明清中國美學的完成時期;1911年至今的中國美學文脈的繼承與開新時期。本書遵循歷史優(yōu)先的原則,將中國美學文脈分為巫史
本書收錄了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在美學方面的重要成果《人間詞話》及其未刊稿,對美學教育思想的論述文章,以及美學方面的散文雜筆包括對《紅樓夢》、楚辭、宋元戲曲等文學作品的討論,對中國古典繪畫的鑒賞,美學對人生的重要意義的探討,使讀者從中了解中西美學知識,學會品評古典藝術作品。書中穿插宋代山水畫、花鳥畫名作的彩頁,使讀者在
作為西方現(xiàn)代性精神本質的虛無主義,不是一種僅僅強調否定性的虛無主義,而是一種既強調否定性又強調肯定性的審美虛無主義。審美虛無主義者的原型是中世紀末唯名論哲學中的全能意志上帝。在克服唯名論上帝所導致的危機體驗時,大多數(shù)現(xiàn)代思想家恰恰都主張西方個體應該像唯名論上帝那樣做一個審美虛無主義者。在從彼特拉克、笛卡爾到康德的思想中
本書從中國美學發(fā)生學的角度切入問題,在整體性的文化結構中對中國美學這一理論形態(tài)的發(fā)生過程作一個歷史的描述。全書依照思想史上的先后次序分為四個部分,分別由科學(數(shù)術方技)、倫理學(原始儒家)和形而上學(道家思想)等不同角度討論中國美學思想中的某一重要命題或重要概念,力求在一個歷史性的文化整體結構中把握這些命題或概念的發(fā)
本書為山東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優(yōu)勢學科項目“數(shù)字化審美與數(shù)字美學發(fā)展研究”(項目批準號:19BYSJ64)的最終成果,為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數(shù)字美學理論話語建構研究”(批準號19BZW027)的中期成果。本書聚焦數(shù)字化時代的審美實踐與數(shù)字美學研究,對數(shù)字化審美的前世今生、虛擬現(xiàn)實、元宇宙、人工智能技術等影響下的數(shù)字
本書通過對影響力深遠的德國美學傳統(tǒng)及其關鍵術語和概念的介紹,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進入哲學美學關鍵問題和論爭的入口。出自德國美學傳統(tǒng)的概念對其他語言的相關領域研究以及歐陸哲學和藝術理論的多樣視角都產生了廣泛影響,因此,本書既促進了德國學界的相關研究,也超越了德國學術的疆界。
《美學》輯刊(俗稱“大美學”)創(chuàng)立于1980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美學室主辦,是改革開放以來最早創(chuàng)立的美學專業(yè)刊物。在1980年代哲學和美學刊物和書籍稀缺、研究資料匱乏的時代背景下,《美學》以其深廣的專業(yè)性和深刻的思辨性啟蒙了幾代美學學人,奠定了80年代審美現(xiàn)代性啟蒙的基礎和美學學科的問題域以及學科發(fā)展方向。本輯為
本書共分為七章,包括美學學科、美的定義、美的特點、審美活動、審美范疇、藝術、審美教育。具體內容包括:美學學科的誕生;美學的研究對象;中國美學的發(fā)展;西方美學的進程;美學史上定義美的各種視角;美的定義等。
本書從“女生個人風格診斷”“女生服裝風格搭配”“服裝色彩搭配”“男生服裝搭配”“禮服知識”等五大模塊詮釋了“形象管理”這一理念。分別從女生和男生兩個維度出發(fā),從個人風格診斷,到如何進行搭配,給出了詳細的說明和建議,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經典搭配分析到位,趣味盎然,其中既涵蓋形象管理的基礎理論,同時也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