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tǒng)美德叢書是由著名學者季羨林、任繼愈等先生倡導編纂,殷昭俐負責主編的。《中華美德書畫》是其中一本,旨在以上乘的傳統(tǒng)文化藝術來熏陶和滋養(yǎng)大眾。本書得到了全國諸多知名學者和藝術大家的熱情響應與支持:啟功、季羨林、武中奇、崔子范、任繼愈、許麟廬、孫其峰、孫大石、王學仲、于希寧、蔣維崧、魏啟后、高小巖、歐陽中石等先生,他
本書收錄了由波士頓美術博物館東方部吳同選編、撰敘,精選館藏唐至元代的古書畫卷、軸、斗方和團扇,共132幅,說明文字介紹了畫作的流傳、印鑒情況,展現(xiàn)了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中國書畫收藏的全貌。全書對132幅書畫的歷史價值、文物價值、藝術價值進行了解讀,對其歷代流傳和入藏波士頓美術博物館的經過進行了介紹;并從不同角度對相關文物
本書是蔡志忠漫畫國學經典的一種,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讓讀者感受、學習國學經典——道德經。趣味盎然、深入淺出的故事讓古籍活潑起來。《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松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后期著名書畫家,擅畫山水,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書法出入晉唐,吸收古人書法的精華,但不在筆跡上刻意模仿,自成一格,兼有“顏骨趙姿”之美。董其昌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此《草書卷》布局閑適,運筆精到,飛動流暢,揮灑自如,是其草書代表作
本書以當代著名中國畫家姜寶林先生的中國畫筆墨學習和研究的歷程為觀察點,展示他對潘天壽等老先生筆墨的理解,重現(xiàn)老先生如何教學與傳授,他又如何體會傳習、探索創(chuàng)新,借此梳理中國畫教學的體系文脈,并試圖為中國畫筆墨在當下及未來的發(fā)展提供思考和討論的空間。書中呈現(xiàn)的老先生的手稿或課徒作品,很多是首次露面,對研究老一輩中國畫大師的
《黃州寒食詩帖》繼王義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文稿》之后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這三件礦世名作的共同特點是皆為草稿,都是在無心法度的情況下隨性揮酒而成。《黃州寒食詩帖》內容為蘇軾自作詩兩首,飽含深意地表達著作者滿腹經輪卻報國無門、身陷囹圄且心境悲涼的狀態(tài)。
本書是米蒂行書代表作之一,全稱《將之著溪戲作呈諸友詩卷》,墨跡紙本,是米帶38歲時的作品。此卷歷來流傳有緒,直到淳儀從清內府中取出攜至長春,流入民間。待到1963年重新出現(xiàn)為北京故宮博物院購得,其時已為殘卷,其中一念一養(yǎng)“心”“功”“不”“厭”“載酒”“巖”“覺”“冥”等字,或已不存,或受損,是由鄭竹友依據(jù)未損前的照片
《古詩四帖》為唐代張旭創(chuàng)作的書法作品!缎蜁V》《續(xù)書畫題跋記》《式古堂書畫匯考》等均有著錄。通篇筆畫豐滿,絕無纖弱浮滑之筆。行文跌宕起伏,動靜交錯,滿紙如云煙繚繞,實乃草書顛峰之篇。
王珣伯遠帖
本書為“大學書法教材大系”的一種。全書以全新的視角,面、系統(tǒng)地以書法本位的藝術創(chuàng)作理念,對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理論、實踐進行了深入的探索。全書分為”書法創(chuàng)作的一般原則與基本規(guī)范”“當代書法創(chuàng)作的理論定位””學院派書法創(chuàng)作教學程序的實際展開”三大板塊,分別對歷代書法創(chuàng)作原理與實踐、"學院派”書法創(chuàng)作理論定位和教學實踐進行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