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造像題記舊拓百品》為“龍門石窟造像題記舊拓百品暨臨摹題跋展”中拓片的合集,所選拓本是從四百多張老拓中精選出來的,按刻石的時間先后進行了排序,時間跨度涵蓋了魏、隋、唐、后漢、宋數個朝代。
有沒有好奇過我們?yōu)槭裁幢环Q為“華夏”民族,我們?yōu)槭裁磿环Q為“炎黃子孫”?解讀這些答案的密碼就在那一片片塵封已久的彩陶片上。這本書是一部專為中小學生打造的文物考古科普圖書,它用四章32個趣味主題,巧妙地將考古界對仰韶文化的研究成果變得淺顯易懂,就像打開一扇魔法門,以率真的視角、絢麗的色彩、靈動的筆觸、超現實的繪畫魅力,
本圖錄以“花之蕊——豫晉陜仰韶文化核心區(qū)考古成就展”為核心,通過介紹18個遺址,展示約300件文物圖片,全面展示21世紀豫晉陜仰韶文化核心區(qū)的重大考古發(fā)現,進一步詮釋仰韶文化的內涵及其對周邊文化的影響,探索中原地區(qū)在中華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和作用。本圖錄以陶器、石器為主。按歷史發(fā)展順序,圖錄分為三部分,即仰韶早期、仰韶中期
玄鳥文叢是我社策劃的一部文史哲學者的學術隨筆集。該書稿為湯惠生先生學術隨筆匯編,是一本圍繞巖畫與認知的考古學筆記,共收錄了24篇隨筆。第一部分主要為考古、巖畫、傳統(tǒng)宗祠、古代藝術史等多個研究方向的學術論述,例如《瓜瓞綿延山海間:臨海傳統(tǒng)宗祠研究》《巖石上的歷史畫卷——青海海西巖畫》;第二部分是作者對相關研究著作的評述,
從“晉江模式”到“晉江經驗”,再到“晉江奇跡”,廣大晉江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是家鄉(xiāng)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推動者和見證者。一個碑刻就是一部凝固的歷史,也是捐資者留給家鄉(xiāng)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該書通過田野調查、現場考察,采集、整理散落于民間的僑捐碑刻257方,并從史學的角度注釋,一碑一文,圖文結合,圖后釋文,文后釋義。該書是僑鄉(xiāng)晉
《簠齋吉金錄》,陳介祺藏器,鄧實編次。簠齋為清代學者陳介祺室名。陳介祺,字壽卿,號簠齋,山東濰縣人,他官至翰林院編修,一生唯古物是嗜,收藏富甲天下,又精墨拓。民國時期,鄧實是活躍于上海的出版家、學者,他極力搜求陳介祺所藏青銅器、石刻拓本,同時借得鄒安、褚德彝所藏,變成本書。本書收陳介祺所藏鐘、鐸、鼎、尊、爵、盤、歷代錢
這是一本孫機先生關于中國古代文物和物質文化方向的重要論著。本書從歷史、科學、藝術等角度,分八個專題,即鳥獸通靈、飲食與文化、日常生活、工具與匠心、佛教與信仰、古代戰(zhàn)爭、服飾、墓葬藝術,用五十余篇文章解讀了中國的珍貴文物。書中附有二百多幅線圖,嚴整精細,均是孫機先生親自繪制。孫機先生強調挖掘文物背后的文化價值,將文物還原
本書分三卷,共收錄了從先秦時期至清代的數千枚古錢幣,按照鑄造時間的先后次序排列,介紹了各類錢幣產生的歷史背景和錢幣上文字的基本情況,翔實地說明了古錢幣的尺寸、重量、材質、參考價格、等級等信息,依據古錢幣本身的收藏價值和海內外錢幣市場的交易情況綜合評估,相對客觀和準確,配以精美的錢幣實物照片,個別錢幣用拓片,并保持真品原
先秦錢幣,即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前出現的貨幣,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早期封建社會三個重要的歷史階段,是由原始社會經濟發(fā)展到奴隸社會經濟,再發(fā)展到早期封建制經濟的紐帶,也是中國古代貨幣由產生到發(fā)展,直至統(tǒng)一于方孔圜錢的重要史料。本書為作者多年來潛心研究、厚積薄發(fā)之作,圖文并蓄,收錄了先秦各個體系的貨幣,將每一類、每一種錢
本書是廣州博物館對館藏清代廣彩瓷器進行系統(tǒng)整理編寫而成的圖冊,是“廣州博物館叢書藏品系列”的一種。廣彩瓷器作為中國清代外銷瓷的重要品類,堪稱最能展示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中西文明交流的重要實物例證。廣州博物館現藏清代廣彩瓷器1600余件(套),藏品序列完整、品類豐富、時代風貌鮮明,早期廣彩藏品尤豐,可清晰展現廣彩創(chuàng)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