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刊發(fā)考古簡報4篇,公布了重慶市云陽縣絲栗包遺址、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古爾溝摩崖造像、重慶市江津區(qū)石佛寺遺址和昭通市鹽津縣豆沙關懸棺的考古新資料;收錄論文10篇,分別對探方方法在中國田野考古的采納與演變、東南亞大陸的“T”字形環(huán)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本書內(nèi)容涵蓋甲骨文考釋及利用甲骨文研究商周歷史,商周青銅器及銘文研究,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璽印、陶文、帛書、簡牘,以及群經(jīng)諸子、碑刻寫本等的文字考釋、句讀厘訂、史料訂補及辨正名物制度等。
本書輯錄并點校福建漳州地區(qū)自唐代至民國的內(nèi)容或背景與宗教有關的碑銘1771通,其中八成以上都是編者30多年來帶領幾代師生上山下鄉(xiāng)、走村串廟訪得的一手史料,實物正在遭受自然風化或人為破壞而陸續(xù)消亡,內(nèi)容涉及儒釋道、祖宗崇拜、圣賢崇拜、豐功偉烈/名宦鄉(xiāng)賢/忠孝節(jié)義祭祀、鬼神巫蠱、天人感應、風水學說等,切入傳統(tǒng)中國政教和民俗
本書圖文并茂,用窯址實物和對比的方法證實杭州烏龜山窯遺址及老虎洞窯遺址都不是南宋官窯,而是元代官窯遺址,真正的南宋*個官窯在浙江麗水;傳世哥窯的產(chǎn)地也在麗水,實際上就是南宋官窯中的一個開片釉品種,從而一舉破解了南宋官窯、哥窯及元代官窯這些歷史謎案,填補了相關領域里的空白。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伍套裝上中下冊)》包括圖版、釋文、注釋和附錄。為整理和閱讀、引用的方便,《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各卷所收簡牘分別編號。《嘉禾吏民田家莂》為大木簡,編為二一四一號;《竹簡(肆)》,編為五六一三號。本卷編共計七四三一號,在發(fā)掘清理的二十六盆簡牘中,本卷收錄其中第五盆至第十二盆,即第五盆三五六一四至三
云南洱海地區(qū)青銅時代墓葬和遺址出土了大量的金屬器,造型獨特、內(nèi)涵豐富,為了解云南早期青銅文化面貌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对颇隙5貐^(qū)出土青銅時代金屬器的技術研究》對洱海地區(qū)出土的100多件青銅時代金屬器的成分、金相組織、夾雜物以及制作工藝等進行了分析研究,闡明洱海地區(qū)金屬器的技術特征。通過與鄰近地區(qū)青銅文化的比較,綜合
自從20世紀40年代,郭沫若先生提出“儒家八派”的概念之后,由于文獻不足徵,關于孔門后學的研究,雖聚訟紛紜卻并不充分。隨著馬王堆帛書尤其是郭店簡、上博簡等出土簡帛的問世,孔門后學研究才有了新的契機。宋立林著的《出土簡帛與孔門后學新探》聚焦孔門后學,以出土簡帛與傳世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jù)法,對孔子之后孔門后學分化的原因,子
該書講述了在生活中逐漸消失的老物品,如打谷桶、電報、分幣、火柴、轎子、連環(huán)畫、糧票、留聲機、煤油燈、木桿秤、手抄本、手絹、水缸、算盤、蚊帳、油紙傘、中山裝、BP機等。作者蔣新平試圖從一些平凡之物的興衰遭際來感受歷史的傳承和發(fā)展,聆聽文明進步的聲音。因為物品是人類長期發(fā)展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成果,是我們?nèi)粘I畹闹匾M
《敦煌家具圖式》通過研究敦煌壁畫中的家具圖案,展示中國家具千年之變的脈絡,主要內(nèi)容:高型家具進入中國的背景,從敦煌壁畫看低坐風尚的延續(xù),從敦煌壁畫看本土家具的發(fā)展,從敦煌壁畫看高坐家具的融入,從敦煌壁畫看外來家具的漢化,從敦煌壁畫看特色家具的創(chuàng)制,敦煌家具圖式的文化特色,敦煌文書中家具資料的文本解析,敦煌壁畫家具圖式的
本書介紹了大安漢書遺址2001年的考古發(fā)掘成果。此遺址層位關系明確,器物組合完整,階段性演進規(guī)律鮮明,具有突出的文化特征和代表性意義,分別可以明確為“古城文化”和“漢書文化”。本書以此次發(fā)掘成果為依據(jù),刊布了漢書遺址代表的“小拉哈文化”“古城文化”“白金寶文化”“漢書文化”四種具有時序演進和譜系關系的夏至西漢早期考古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