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收集了明代學者有關的金石研究論著,是從散落在各個文獻中的資料尋找來的,為研究者提供了很多方便。它包括圖象、文字、通考、題跋、雜著等。本書的最大特點是:因為是影印,材料來源可靠、翔實,有保存價值。
本書收錄了《石篆山石窟衛(wèi)星圖》《石篆山石窟航拍圖》《石篆山三維地形模擬圖》《石篆山石窟子母殿遠景》《石篆山石窟子母殿航拍圖》《石篆山石窟子母殿東段》《石篆山石窟子母殿石板小道》等圖版作品。
本書之報告所涉石篆山、石門山、南山三處石窟分屬不同區(qū)域,且相對獨立的具體情況,報告共分四章分別對其介紹。第一章為概述,主要介紹本卷報告內容、體例和規(guī)范,以及本次調查和本卷報告的編寫經過等。第二章介紹石篆山石窟,第三章介紹石門山石窟,第四章介紹南山石窟。
本書收錄了《北三佛灣北區(qū)石窟北段局部(由南向北)》《北三佛灣北區(qū)石窟北段局部(由北向南)》《第245號龕南側》《第245號龕北側》《第193號龕外立面》《第194號龕外立面》《第195號龕外立面》等圖版。
本書共分為6章,內容包括:概述、第193-236號、第237-249號、第250-284號、第285-290號、北山佛灣石窟結語。
本書收錄了《北山佛灣北區(qū)石窟南段局部(由南向北)》《北山佛灣北區(qū)石窟中段局部(由南向北)》《北山佛灣北區(qū)石窟南側空隙地帶》《第101號龕外立面》《第101號龕左側壁弟子像》《第103、104號龕外立面》等圖版。
本書分為“總論”和“論文”兩大部分,其中“總論”分為七章,“論文”包括:河北省磁縣冶子村窯址階段性考古發(fā)掘的收獲和意義;故宮博物院藏磁州窯瓷器等。
在追尋仰韶文化源頭的過程中,包括發(fā)現者安特生在內的不少研究者都曾宣稱自己找到了真正的源頭,但是他們并沒有獲得真正的成功,不斷有后來者發(fā)現新證,否定舊說。探索中不斷變更的仰韶文化源頭,成了學界一道非常特別的景致。在仰韶文化剛剛確立不久,安特生根據河南與甘肅發(fā)現的彩陶同中亞土庫曼斯坦的安諾文化彩陶進行比較研究,認為兩者有密
《余杭文物志(重修)》系余杭區(qū)文物博物館專業(yè)志,記述區(qū)境內文物的狀況,展示當代文物保護和博物館事業(yè)的發(fā)展軌跡。內容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文物博物館事業(yè)為主,上限追溯事物之發(fā)端,下限至2015年。全書分良渚文化、不可移動文物、博物館、保護管理和叢錄等五篇,下設章、節(jié)、目
中國近百年的古文字研究,戰(zhàn)國文字起步*晚,現在*熱。其早期代表作有二,一是朱德熙《壽縣出土楚器銘文研究》(1954年);二是李學勤《戰(zhàn)國題銘概述》和《補論戰(zhàn)國題銘的一些問題》(1959-1960年)。兩位先生代表兩種風格,一直影響到今天。他們都提到蔡季襄發(fā)表的子彈庫帛書。這在當時是*長的一篇戰(zhàn)國文字。朱、李兩位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