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考古》立足青藏高原獨特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下的歷史人類活動,以及地質(zhì)、氣候、生態(tài)等科技史料,從田野考古、考古研究、科技考古、文化與遺產(chǎn)保護等方面收錄整理了青藏高原考古研究的成果,填補了海內(nèi)外學術界關于青藏高原歷史文化、民族考古研究的空白,深層次揭示了青藏高原文化特色與內(nèi)涵以及生態(tài)演變。
本套書完整展示了首都北京自元以來漢藏民族交往的形象歷史,以文物個案的研究構成縱向歷史框架,將北京藏傳佛教美術與整個中國多民族美術史的發(fā)展與演變結合起來,集中考察北京藏傳佛教文物,從留存的寺塔、壁畫、金銅佛、唐卡、卷軸畫、石刻碑銘、經(jīng)板印畫等個案研究入手,搜集涉及北京藏事的漢藏文史料,結合其賴以形成的社會文化背景,建構北
三峽文物保護
2013年,余杭區(qū)文廣新局、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東明寺遺址進行了考察,確定對現(xiàn)存的法堂和塔院遺址進行考古調(diào)查和發(fā)掘,為后續(xù)文物保護工作提供依據(jù)。此次較全面的揭露,豐富了寺院類遺存的考古資料,為我國佛教尤其是禪宗僧人墓葬的喪葬方式及習俗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東明塔院內(nèi)各墓葬的地上建筑部分,與江南地區(qū)宋墓一脈相承,
本書從炎帝、古蜀、古玉切入,以祖源記憶為線索,經(jīng)過邏輯過濾、考古印證、民間藏品信息的補充,沿文化交融線和民族遷徙線,敘述華夏文明從新石器時代晚期到文明成型的秦漢時代的發(fā)展歷程。本書對于正在進行文明重建并走出去影響世界的當下中國,具有特別的意義,有助于強化中華民族凝聚力,有助于深化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重大主題
2016年7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長沙銅官窯石渚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發(fā)掘面積1800平方米,揭露灰溝、灰坑、房基等多處遺跡,出土了大量瓷器、窯具標本,為長沙銅官窯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新資料!堆婕t石渚:長沙銅官窯遺址2016年度考古發(fā)掘出土瓷器》精選了精品瓷器150余件進行出版。大量外銷瓷風格瓷
頤和園是清代修建并遺存至今的皇家園林,也是我國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和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頤和園存有清代遺留的陳設收藏文物四萬余件,《頤和園藏文物大系:玉器卷1》為《頤和園藏文物大系》系列中玉器卷第一卷。頤和園共有玉器藏品六百余件,年代集中在清中期和清晚期兩個時期,普遍為清代宮廷玉器,尤其以清中期部分為精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
晚清時期,頤和園成為紫禁城之外重要的政治、文化和外交中心。特別是在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后,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經(jīng)常接見各國使臣、眷屬,外國使臣為慈禧太后進獻了各種洋式珍奇,同時為符合外國人的習慣,頤和園內(nèi)特備洋式家具,供應西餐,演奏西樂。此時,洋物成為宮廷時尚,王公大臣也搜尋各式洋物作為慈禧和光緒的萬壽賀禮。頤和園
在國家文物局、四川省委宣傳部、四川省文化廳、四川省文物局等上級單位的關心和指導下,2017年1月5日,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發(fā)掘工作正式啟動。截止2017年4月12日,2017年度野外考古發(fā)掘工作正式結束,共發(fā)掘10000余平米,出水各類文物30000余件。這次發(fā)掘出水的文物種類以金銀銅鐵等金屬材質(zhì)的器物為主,包括張獻忠
跨湖橋是景色秀麗的古湘湖中跨越上下湘湖的一座古橋,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間。在橋的旁邊,有一處沉睡了約8000年的古人類遺址——跨湖橋遺址,遺址的文化層就埋在湘湖湖底沉積淤泥的3~4米以下。厚厚的沉積泥細膩且有黏性,可塑性好。由于長期未予疏浚,至清末民國時期,湘湖的大部分湖面已成為灘涂、平原或局部河道。這一區(qū)域地勢低洼,且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