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包含的十個教學案例,具有真實性、典型性和沖突性特點,適用于中國傳統(tǒng)政治哲學與治國思想、公共領導力、政府運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公共倫理、公共政策、政府績效管理、公共危機管理與決策、城市規(guī)劃與發(fā)展、政府公共關系、基本公共服務、社會組織管理、等相關主題教學。本輯在案例后面附有案例點評,點評人中包括案例使用教師、案例親歷
本書脫胎于在北大開設的儒家政治哲學課程,經三四年的沉潛而完成,《儒家政治哲學大綱》聚焦于儒家政治哲學中諸多核心范疇,對天/天道、王道/霸道、大同/小康、世襲/禪讓、那縣/封建等關鍵詞做了長鏡頭式的全景厘清,通過制度史和觀念史的視角,在古今中西的背景下考察歷代思想家如何證明這些制度或觀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并與平等、正義等
中國擁有超大規(guī)模的海外利益已經成為一種“新現實”。本書基于新中國的成長史和世界主要大國的發(fā)展史,縱向梳理了中國海外利益維護的歷程,橫向考察了英、美、日等大國在海外利益維護上的經驗和教訓,分析了中國海外利益維護面臨的風險挑戰(zhàn),總結了新時代中國海外利益維護的政策主張,進行了一項將海外利益維護問題研究系統(tǒng)化、科學化、理論化的
本書通過對科學社會主義經典著作的研讀,認識科學社會主義思想形成與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掌握科學社會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根據,把握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與基本原理,結合實際正確理解和認識科學社會主義產生與演化的歷史,聯系現實展望未來發(fā)展。具體內容包括:科學社會主義歷史淵源及19世紀相關背景概要,馬克思、恩格斯的科社經典文獻:社會主義
本書是對警察權的專題研究。本書共分為五章,具體為:第一章警察概念的導入,論述了淵源:英國法上警察概念的變遷,承繼:美國法上警察概念的生成。第二章警察權概念的合成,論述了從警察到警察權,警察權合成的基本背景與原理。第三章警察權范圍的界定,論述了警察權的重生與成熟:前洛克納時代的廣義警察權,警察權概念的瘦身:洛克納時代列舉
本書分上下兩篇,上篇著重探討秦漢思想與皇權建構,下篇重在論述秦漢信仰與社會整合,旨在透視秦漢大一統(tǒng)治域之下,學術思想、宗教信仰與皇權之間的互動與博弈,以及在此過程中最終達成的社會整合;探究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分散的區(qū)域性思想文化、宗教信仰逐漸被秦漢大一統(tǒng)時代統(tǒng)一的國家宗教、主體意識形態(tài)所消弭或者弱化,或者介入、統(tǒng)合的過程,以
本書是作者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作者首先闡述了形成赫勒正義理論的背景溯源,在此基礎上對形成其理論的淵源進行了歷史考察,進而對赫勒正義理論及其內在三重邏輯:起點—中介—旨歸進行了解讀和分析,最后對赫勒正義理論作了學術評析,其中包括其學術價值、超越和局限及其現實借鑒意義。作者指出,赫勒是一位具有高度整合性且著述頗豐的思想家,
本教材計劃包括九章,分別是應急管理導言、應急管理理念、應急管理理論、應急管理對象、應急管理過程、應急管理制度、應急管理能力、應急管理工具。
全書共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論人”,以人與生俱來的能力為出發(fā)點,論述“自然狀態(tài)”和自然法的問題。第二部分“論國家”,主要論述了由契約所產生的國家的各種形態(tài)、主權以及人權。第三部分“論基督教國家”,主要論述了教會的政治地位與個人的信仰自由。第四部分“論黑暗王國”,主要對宗教、哲學以及政治思想展開意識形態(tài)的批判!独S坦
本書試圖以自然法學說說明國家的起源和本質問題。他從自然狀態(tài)出發(fā),批判封建極權制度,主張私有財產的不可侵犯、國家基于契約、立法權為最高權力、國家權力分立和人民有權反抗暴政等。洛克的這一著作在資產階級政治思想上曾發(fā)生很大的影響。作者是英國的哲學家。他發(fā)展出了一套與托馬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tài)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