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雅各文集·第3卷·中國圣書(三):禮記(上)
婚禮是人類社會中最普遍的民俗現(xiàn)象之一,婚禮的形式豐富多樣,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用、娛樂、禮儀、慶典、宗教、巫術等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通過婚禮可以在更大層面縱觀人類文化。中國是一個婚禮習俗豐富多彩的國家,了解中國各地的婚禮習俗是全面認識中國風土人情乃至國情的一個重要窗口,甚至從婚禮中還可以窺見現(xiàn)代社會發(fā)生的變遷和未
全書凡23章,前8章屬于概論性質,分講禮的起源、要素、分類,以及禮書的源流,其后各章分篇介紹冠、婚、射、燕、聘、喪、祭等具體禮制。但這不是一般的介紹,每講一禮,必陳述其細節(jié),梳理其源流,繼之闡述其文化涵義。以射禮為例,準確地復原《儀禮》中的耦射、三番射、樂射、旅酬等節(jié)目細節(jié),殊非易事;更寶貴的是,彭著還引《左傳》《論語
法國人類學家馬賽爾·莫斯提出禮物理論后,影響輻射至各大學術領域,哲學、人類學、社會學、經(jīng)濟學莫不受其影響。本書在詳細梳理莫斯禮物理論的基礎上,切入當下江南民俗活動的三個案例,理論探討與實地調查相結合。本書旨在完成兩項任務:第一,對禮物范式進行梳理;第二,用禮物范式對當下江南民俗活動進行解釋。禮物范式的梳理相對完整,但對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已有2500年之久的浙東運河哺育著一代又一代依河而居的人們,而在水一方的運河民眾在社會生產(chǎn)、人際交往、日常生活、時令節(jié)慶等領域又傳承和創(chuàng)造著鮮明而雋永的與運河相關聯(lián)的民俗風情。據(jù)粗略統(tǒng)計,浙東運河沿線僅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類就有140多項。本書集歷史資料、考古成果,沿線人民口口相傳的故事,以及作者
玄鳥文叢是我社策劃的一部文史哲學者的學術隨筆集。該書為朝戈金先生學術隨筆匯編,分為五個部分:個人經(jīng)歷、親友回憶、文史雜說、史詩漫談、“非遺”絮語。向我們描述了作者沿著祖國邊疆,深入各個民族地區(qū)學習交流的經(jīng)歷;分享了作者先后在國際民俗學的大本營芬蘭、民俗學重鎮(zhèn)美國密蘇里大學、哈佛大學研修的求學故事;展示了新時代的“非遺”
本書是《清代滿漢合璧國學叢書》中的一種,該叢書是從遼寧省圖書館館藏滿文典籍中擇選優(yōu)秀的國學典籍,加以整理并進行影印出版后匯集而成的滿漢對照國學經(jīng)典叢書。前已出版過《四書》《詩經(jīng)》《書經(jīng)》等8部典籍。本次申報的為《禮記》,西漢戴圣編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武英殿刻滿漢合璧本。書中附《首》一卷,卷前有《御制翻譯禮記
關于中國古代的坐姿,已有的研究僅限于考古報告、家具演變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生活方式變化,或者是有關跪拜儀式的政治意蘊等幾個方面,對于儀式所折射出的文化內(nèi)涵,目前的研究成果尚不系統(tǒng),也不夠深入。本書選題新穎巧妙,把當下比較受人們關注的信仰領域和古代的坐姿儀式聯(lián)系在一起考察,尤其是叢蹲踞、跪坐、等日常生活中的坐姿談起,探尋各種
本書稿系北京市文學藝術聯(lián)合會“北運河課題組”2024年的調查研究成果。項目組主要調查了北運河流域西集、張家灣、永順與臺湖地區(qū)各具特色的民眾日常生活和運河文化傳承,由之總結并探討了在新時代背景下運河遺產(chǎn)與民眾生活實踐之間的關系。提出運河遺產(chǎn)是運河歷史和生活語境中的遺產(chǎn),運河遺產(chǎn)應與生活互構,遺產(chǎn)保護應與民眾生活共生共享、
浙江紹興的舜王廟會,源于會稽山區(qū)人民對上古圣賢虞舜的敬仰,至今已有千年歷史。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當?shù)孛癖姸紩e行紀念舜王的隆重廟會,融民俗風物、民間文藝和傳統(tǒng)市集于一體。作為紹興地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舜王廟會不僅展示了虞舜的德行與孝道,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記憶。2021年,這一活動入選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