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中央蘇區(qū)紅色村落變遷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以口述資料、地方史料及檔案史料為主要依托,通過田野調查、歷史文獻研究,結合口述史訪談,對永定金砂上金村、永定高陂西陂村兩個典型紅色村落的歷史進行梳理與分析,探討兩個村落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支援革命戰(zhàn)爭、改善人民生活、鞏固工農聯盟的重大意義,闡述這兩個村落在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經
本書囊括八個篇章內容,分別為“文獻篇”“源流篇”“民俗篇”“開發(fā)篇”“文化篇”“藝術篇”“田野篇”“保護篇”,所收錄的文章都緊緊圍繞“瑤族地區(qū)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鄉(xiāng)村振興”這一主題,貼近時代,貼近本地域實際,立足于瑤族文化的整理與總結、建設與發(fā)展,旨在弘揚民族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展現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和諧共生。
本書側重從細節(jié)挖掘抗戰(zhàn)歷史,從多方史料中通過基層小人物的戰(zhàn)斗故事,反映中國人民反抗敵入侵的英勇斗爭的歷史和精神,所涉及的人物和戰(zhàn)斗都是基層普通士兵和普通戰(zhàn)斗。
本書稿以歷史散文的方式講述了明亡、闖王李自成失敗身亡、清軍乘勢崛起這段歷史,研究分析了明亡前的復雜局面及矛盾中樞,李自成短期發(fā)展強大及迅速衰落的歷史原因,清軍借勢發(fā)展而鑄造王朝的手腕與策略,梳理了這段時期的歷史軌跡,并從中分析總結歷史經驗。書稿主體部分共分三大篇章,分別為坍塌的皇宮、閃現的王朝、興起的帝國,以崇禎皇帝、
本書為明末清初彭孫貽評論《史記》《漢書》《后漢書》《三國志》以至《宋史》《元史》等二十一部正史及舊注之著作。書中對于各史先做總評,再評正文及舊注。彭孫貽注重史家品行對修史質量的影響,在評論史事、人物時兼評筆法優(yōu)劣。彭孫貽精于天文歷算,于各史之《天文志》《律歷志》考辨尤詳。書中又有清嘉慶年間朱葵(號粟山)按語,對彭氏持論
本書通過扎實的文獻梳理分析,以北京中軸線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點為對象,對北京中軸線所承載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比如天人合一、以德配天、重禮崇道、天下大同、道法自然、人文精神、陰陽和合、以德配天、以民為本、尊祖敬宗等,做了全面而系統(tǒng)的研究總結。為我們深刻而系統(tǒng)地理解北京中軸線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學術論證,更是為我們了解首都文化、
本書是一本以圖文結合的形式、以現代化觀點解讀古人生活和歷史的圖書作品。書中介紹的每位古人不再是歷史課本中敘述得有點枯燥的人物,而是在漫畫中化身說話淺白、有血有肉、融入日常生活情境的可愛角色。作者以幽默搞笑的氛圍,輕松活潑的筆觸,讓讀者更有代入感地閱讀歷史,不知不覺中就記住了那些原本需要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書的編寫十分嚴
本書是在舊版《史記精講》的基礎上,將原有的六十篇100個故事刪減為四十篇67個故事,解決了舊版《史記精講》在內容編排上的問題。在每個故事段落的原文后,有簡要的注釋,有流利的譯文;在每個篇章的最后,有對于該篇全文與對該篇所選故事段落的扼要評述。讀者于此既能客觀地掌握歷史,又能理解司馬遷的個性與文章。作為韓兆琦先生的選本作
本書作者在想象中親臨歷史現場,化身歷史當事人,門房、丫鬟、學徒、記者……生動形象地從全新的視角講述歷史。中國照相館的創(chuàng)始人夫婦是如何在動蕩更迭的年代合力創(chuàng)造了一個傳奇?商務印書館曾拖欠林紓巨額稿費?小鳳仙是如何在重圍下掩護蔡鍔離京?《京話日報》創(chuàng)辦人彭翼仲曾做過房地產開發(fā)商?……本書從細微處出發(fā),抽絲剝繭,透視政治、經
本書是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吳晗的代表作品之一。作者從先秦到晚清的歷史長河中,擷取或奇人,或軼事,娓娓道來,也或者品評忠臣名將,暢談才子佳人,縱論社會現象,文字灑脫,態(tài)度嚴謹,內蘊深刻,異彩紛呈,讓人讀來賞心悅目,又回味無窮,盡窺塑造出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思想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