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關于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路徑與方法的學術著作。本書著重對近年當代文學研究中出現(xiàn)的歷史化與史料化的趨向進行分析,同時針對當代文學研究中關于文本分析、形象闡釋、作家解讀等命題提出自己獨到的觀點與見解。本書的學術價值體現(xiàn)在關注新趨向、解析新命題、提出新看法上,對深化和推進當代文學研究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熊式一是20世紀海外最知名的中國作家之一,陳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將他與林語堂并舉。他在1934年將中國傳統(tǒng)劇目改編為英文戲劇《王寶川》,在倫敦連演900場,由王室到平民,家喻戶曉。1935年,他成為了第一位登上百老匯舞臺的中國導演,更被《紐約時報》譽為中國莎士比亞。1943年創(chuàng)作的英文小說《天橋》亦大獲成功,被翻譯成了
本書匯集了中國海洋大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中心和國內(nèi)其他高校、研究院所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部分成果,設“專題研究”“綜合研究”“學術史研究”“學人述評”等版塊,收錄專題論文20余篇。部分版塊有名家特約稿,相關研究論述具有權威性和重要學術價值!熬C合研究”欄目中的“文本與圖像研究”“醫(yī)療文學研究”等處于學術前沿,具有鮮明的創(chuàng)
本書選取了孔子、孟子、荀子、曹操、李白、杜甫、王維、蘇軾、歐陽修、李煜等人的經(jīng)典詩文70篇,力求滿足蒙學、趣讀、鑒賞等不同知識層次學習者的需求。全書設有崇德向善、高風亮節(jié)、真愛永恒、家國情懷、鐵血丹心、無限江山、敏而好學七個單元,每個單元由兩個相近主題構成;每個主題由兩個小節(jié)構成,每個小節(jié)由品讀篇、拓展篇、感悟篇三大模
《燕趙中文學刊》由河北大學文學院主辦,每年出版兩輯。本刊立足燕趙大地,以刊發(fā)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最新成果為主,設有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研究、語言與文字研究、文學理論與批評、語言學研究與漢語教育、燕趙文史與區(qū)域文化研究等欄目。
作家作品的經(jīng)典化是一個以本文(包含作家與作品)潛在經(jīng)典性為起點的,經(jīng)由讀者發(fā)現(xiàn)、揭示而走向經(jīng)典的階段性過程。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作型讀者的模仿學習有時是先于注、評、選等方式的更重要的經(jīng)典化方式。作家其人、其文的經(jīng)典化往往并不同步,且存在相互制約或促進的關系,但對經(jīng)典大家而言,其人、其文的經(jīng)典化最終會趨向統(tǒng)一。曹植融會其前文學
本書在研究《宋文鑒》編纂宗旨的基礎上,選取《宋文鑒》中文學性最強的賦、詩和入選比重最大的奏疏,重點討論賦、詩、奏疏的裁選標準和方式,以及其中涉及的文本問題、文學價值問題等,略論赦文、記、題跋、樂語涉及的相關問題,在此基礎之上對后世刪選《宋文鑒》的情況作了梳理。
“五四”是研讀現(xiàn)代中國文學不斷重臨的“起點”。100多年前,肩負著思想啟蒙使命的知識先賢掀起了影響深遠的“五四”文學革命。自此,以“五四”為坐標原點,中國文學史上豎起一座鮮明的界碑,古典文學走向終結,現(xiàn)代文學正式啟航。“五四”文學革命所蘊涵的民主、科學、個人主義、人道主義、社會主義等思想元素無不流布著現(xiàn)代性的內(nèi)涵,讓我
如果重繪中國當代文學“后三十年”的地圖,這幾個樞紐點是不應該被忽視的:1976年、1979年、1985年和1993年。1993年作為1980年代文學的終結點和1990年代文學的開啟,具有歷史樞紐點的特殊意義。因為只有在1993年的文學變局里,1980年代作為20世紀中國文學又一個“黃金十年”的歷史命題才是成立的;而正是
新時代,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的時代大勢,廣大青年深入家園的角角落落,在廣袤大地實現(xiàn)新作為,做出新的價值選擇,體現(xiàn)新的審美追求,展現(xiàn)新的精神風貌。與之相應,站在新的時代坐標點的造型藝術與時代發(fā)展同頻共振,展露出新趨勢、新潮流、新審美。本書為第八屆中國青年文藝評論家“西湖論壇”論文集,全書以“新時